|
在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还未全面拉开战局之前,率先登场并迎来“战事”的艺术博览会无疑成为预测春季大拍和未来中国艺术市场走势的重要视点。那么紧随CIGE 2009之后,将于4月26日至4月30日盛大开幕的艺术北京2009当代艺术博览会又会有怎样表现和看点呢?
国内画廊全力支撑
“艺术北京2009”已是其第四届举办,参展的主体画廊有58家,除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的Schuebbe Projects画廊、赫尔辛基(Helsinki)的Galerie Forsblom画廊、特拉维夫(Telaviv)的Heder 当代艺术画廊以及来自伦敦的Artquest画廊之外,其余均来自中国,主要还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另外还有16家来自国内外主营影像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则专门参加“艺术北京”连续四届以来一以贯之并成为其特色品牌的“影像北京”这一专题展示项目,将集中呈现摄影及影像作品。其中大多也为国内画廊参与。
“影像北京”依旧唱主角
“影像北京”通过前三届的举办,已经取得了相当影响力,并持续受到海内外藏家、评论家、艺术机构和投资者的关注。较为知名的巴黎3AW Galerie Lipao-Huang、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上海全摄影画廊、悉尼Mori画廊等都在参展之列。
在“影像北京2009”中,”BAMAKO非洲当代摄影双年展获奖艺术家联展“将展出8位艺术家的32幅作品,展现难得一见的非洲最优秀的非洲摄影师才华。另外影像北京的常设项目“艺术家影院”,也会为大家带来30部各种类别的当代艺术video作品及试验影像、试验电影,精彩继续。主办方还特别在“影像北京”项目中策划安排了一场国际时尚摄影特展,这是历年来首次出现在“艺术北京”中的一个场内活动,时尚芭莎参与策划,同时将与纽约Hamburg Kennedy Photographs及8位中国顶级时尚摄影家合作。而影像北京专题展《着色·褪色》将展示诸多知名当代艺术家,如汪建伟、林一林、邱志杰、朱佳、邱黯雄、孙原、彭禹、郑国谷等人在上色与褪色所建构出的虚拟影像空间。值得关注的还有本届大力推广的影像北京影像高峰论坛。
“年轻”是主题
此外,作为每届“艺术北京”常规主题展的“艺术突破”本届尤其突出。该部分由20多位中国年轻艺术家群展构成,旨在推介当今艺术界最活跃的艺术思潮和年轻艺术家,当下国内小有名气的年轻艺术家陈杰、陈蔚、梁硕、陈可、高瑀、欧阳春、温凌、吕淼等都在其列。
此时此刻,似乎唯有“新”和“鲜”才能引起广泛专注。因此,本次“艺术突破”主题展邀请的是年轻策展人,旨在通过年轻策划人与众不同的创意、策划思路,以及独特的展览现场布置与氛围的把握,将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具体展示和学术研究达到更加密切的结合。另外年轻策展人与年轻艺术家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策展人能够更深入的探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从而将其作品独特之处展示出来。
在各类常规展、主题展和专题展之外,主办方为增加人气还特别策划了一些互动和活跃的现场活动,如由“法国文化协会”特别支持的“法国文化之春”活动之一的现场涂鸦活动,由3位法国涂鸦艺术家Mr. Chat 、Jef Aerosol 和Atlas于4月26日和27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前进行现场表演。
聚焦时下话题:经济与艺术
同时,迎合当下的聚焦点,“艺术北京2009”还特别在北京城艺术馆举办艺术经济论坛,主题论坛围绕《新问题:宏观经济环境与艺术市场走向》展开,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孟海东主持,梅·摩艺术品市场指数创始人之一、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纽约Motif Art Consulting 副总裁黄文叡,安盛保险亚洲区代表孙贵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张平和《艺术财经》杂志出版人于天宏5人主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则主持分论坛《新方向:当代艺术市场的亚洲趋势》,韩国EMART艺术推广机构负责人赵成龙,韩国江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美术市场研究所所长徐镇洙,日本亲和拍卖公司董事长仓田阳一郎和日本当代艺术收藏家松浦隆広主题演讲;Boers-Li Gallery负责人之一皮力主持分论坛之二《新价值:现在就是未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杰罗姆·桑斯,波多黎各艺术博览会执行总监罗伯托·尼耶夫,伦敦艺术大学ARTQUE ST负责人斯蒂文·贝都,北京艺门画廊总监马芝安和巴塞罗那大学艺术理论专业教师、策展人马尔蒂·佩兰坐阵。
如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心,而博览会作为画廊交易数据的提供者,无疑是这一信心的重要来源之一。从4月15日CIGE 2009举行的VIP预展开始,北京乃至亚洲的艺术市场从业者们都密切关注并等待着2009年第一场大型艺术博览会交易结果的出炉。尽管不少人都预测在当下的经济大环境下博览会的销售结果不会好,不过仔细观察为期5天的CIGE现场,无论是业界经营者、艺术收藏者、市场观察者、媒体、评论家们都无不对博览会的成果充满期待。同样,人们对即举行的“艺术北京”,也充满了类似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