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访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4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理财
    反弹主趋势未受到实质性动摇
    藏在GDP数字之后的
    经济迷局
    阶梯形态
    由进攻到相持 防御和业绩为上
    cnstock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藏在GDP数字之后的经济迷局
    2009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金岩石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先生曾经讲过,要实现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工业生产增长要达到12%。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工业/GDP关联系数:GDP增长1%,工业生产增长1.5%,这可定义为生产性GDP。是否存在非生产性GDP增长呢?有,一是投资性GDP的增长,如“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二是破坏性GDP的增长,比如央视裙楼的大火和汶川地震的破坏就是天灾人祸造成的破坏性GDP增长。

      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字是6.1%,和2008年第三、四季度相比,经济下滑的速度明显下降了。但如果用工业/GDP增长1.5:1的比率来区分生产性GDP与非生产性GDP,第一季度生产性GDP的增长为3.7%,因为同期工业生产增长率为5.1%。也就是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中有2.4%是非生产性的,主要来自于政府刺激经济带来的投资性GDP增长。以银行的信贷投放为旁证,第一季度完成了近4.6万亿的信贷投放,其中大部分进入了“铁(路)公(路)基(建)”项目,这都属于投资性的GDP增长。

      第二、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可以预料:投资性GDP的比重将趋于下降,生产性GDP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因为在3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已经达到8.3%,远高于前两个月3.8%的增速。如果在第二、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长能保持3月份的速度甚至更高,生产性GDP的增长将可达到5%以上,此时投资性GDP仍保持第一季度的增长水平,第二、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超过7%,甚至超过8%。这时就可以判断说,经济下滑的急跌阶段已经结束,企稳探底的迹象已经显现。

      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显然是在超前演绎宏观经济的止跌企稳,但由于中国股市的情绪性和第一季度的流动性泛滥,股市的晴雨表效应显然是反应过度了。三个指标可说明当前股市的过度反应:1,从股市的交易量看,按照沪深股市的均价计算成交金额,过去一个月的股市成交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了2007年沪指在5000-6000点的水平;2,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水平看,按照第一季度已披露的数字计算,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已经接近25倍;3,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看,或者剔除银行股只计算上市的非银行股,市盈率水平已接近35倍。由此看当前股市:经济企稳,股市反弹,“大象”搭台,“猴子”翻天。

      若把第一季度股市“不差钱”的行情部分归因于流动性泛滥,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股市将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基本面趋弱;二是流动性回收;三是政策性降温。经济危机使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下降,这是基本面趋弱,应该已经在市场的预期之中,但是当前股市的情绪面还没有预期后两个压力。当温总理在“两会”期间讲银行信贷“五万亿不封顶”的时候,我想总理绝对没有想到银行的信贷投放在三个月内就接近了4.6万亿。这就意味着4月份的信贷投放已超过5万亿了。换句话说,银行信贷失控的危险已经出现。这时通常会发生两种反应:一是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会启动,银行将开始回收流动性;二是政府的政策性降温会开始,信贷投放的速度会突然下降。

      银行的流动性回收和政府的政策性降温,都会使近期支持股市上升的资金净流入减速,甚至转变为净流出,经济增长中的投资性GDP也会减速。此时,如果没有生产性GDP增长改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状况,本轮股市反弹将会“变盘”——或是震荡盘整,或是震荡下行。对股市资金面的关注使我们注意到,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已经连续四周实现净回笼,回笼货币的数量超过了1000亿元,这和第一季度单向净投放呈鲜明对比。资金回笼的趋势若再持续几周,近期推动股市上扬的动能将会有所减弱。

      透过数字看经济走势,虽然经济企稳的迹象逐步增多,实体经济的下滑还不能轻言见底,全球经济的危机依然是迷雾重重。周五G20国家的财政部长再次聚首美国华盛顿,会议披露的信息也不乐观:1,欧洲银行危机的严重性或将超过美国;2,全球经济已经陷入严重萎缩;3,美国的预算赤字将达到1.75万亿美元;4,中东欧的金融危机继续恶化,预计资产损失将超过1700亿美元。

      此时此刻,信心重于黄金,股市反弹虽然给宏观经济注入了更多的信心,却不可因此而忘乎所以,因为“蒸发”的财富已经化为尘埃,海啸的冲击依然没有退潮,全球经济的复苏还将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