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访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4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中国不可缺席金融危机后的产业革命
    假冒商品重创意大利
    各界对物流认识还不很到位
    国际货币体系将持续“亚健康”
    更为确定的物价稳定信号尚未出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更为确定的物价稳定信号尚未出现
    2009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波翀
      ⊙陈波翀

      

      依据央行的最新数据,企业商品价格已连续5个月同比负增长,但是3月出现了自去年8月以来的首次环比上升。而此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首季CPI及PPI均同比大幅双降。

      在此背景下,有关通胀预期与通缩压力的争论又热闹起来。支持通胀的观点认为,即便是在去库存化的过程中,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待消化的库存商品,甚至引发特定预期下的再库存化。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4.58万亿元,即便是剔除短期票据融资1.48万亿元,对实体经济支撑较大的信贷投放也超过了3万亿元。此外,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导致美元急速贬值。受此影响,投机资金趁机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初级产品价格由此回升,并加剧了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全球经济陷入滞涨的可能性加大。

      而担忧通缩的观点则认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云远未散去,经济触底的曙光仍未显现。今年前3个月,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3257.1亿元,同比下降7.6%,表明市场需求并未显著回暖。同期国有企业存货同比增长14.1%,一季度末比去年底增长2.4%,也表明去库存化之路尚在征途上。货币层面的宽松也并未转化为实体经济的坚实需求,通缩压力进一步加剧。

      但单凭一季度数据,很难判断物价已回稳。首先,物价走势存在短期不确定性,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趋势。比如,去年春节期间的冰雪灾害天气,直接导致了一季度粮食、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推高了CPI的基数。在翘尾效应的作用下,即便是真实物价保持去年底的水平,一季度CPI也会同比出现较大回落。由此,前期美元贬值导致的有色金属价格反弹,极有可能是下游需求疲软的回光返照。

      其次,物价指数具有传递性,难以从单个指标的反弹确认物价水平的整体回稳。一般情况下,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领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约6个月,而PPI又领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3至6个月。即便是3月企业商品价格环比增长,但CGPI再次降至93.4,为央行自1999年公布该项数据以来的新低。从传导周期来看,企业商品价格企稳后,也至少需要有半年以上的时间,方能确认物价水平的整体回暖。

      最后,终端需求并未确定性回升,物价回稳尚缺乏交易基础。虽然市场普遍认为,一季度6.1%的GDP同比增速,为年内低点,二、三季度GDP增速会显著提高。但外围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内需继续改善的空间难以有较大突破,终端需求并不一定随经济回暖同步回升。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进出口数据的同比降幅已大为收窄,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了平稳的增长。如果上述势头能持续下去,供需平衡将成为物价稳定的坚实基础。

      笔者认为,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判断物价回稳,但物价再次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已不大。或许在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触底反弹之后,我们有望在翘尾效应的逐渐淡出时,发现更为确定的物价稳定信号。    

      (作者系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深圳)投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