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访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数据
  • B13:基金·数据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4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中国不可缺席金融危机后的产业革命
    假冒商品重创意大利
    各界对物流认识还不很到位
    国际货币体系将持续“亚健康”
    更为确定的物价稳定信号尚未出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09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外论一瞥

      《经济学人》4月23日文章

      世界经济露出“希望曙光”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上周末刚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多国财政部长和银行家都将与会,但目前却普遍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认为世界经济的曙光已经显现。然而,这并非事实。

      乐观主义者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方面,他们将信心放在了错误的地方——曲解了利率下降缓慢这一现象,这并不是经济即将复苏的征候;另一方面,特别是政治家们对“好消息”特别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从而拒绝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而致使经济跌到更深的谷底。

      不过,在事实面前,“盲目乐观”将消失得很快。实际上,在各国政府大规模救市之后,经济恢复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虽然,也有一些增长,但却并不能降低失业率。人们担心,也许要不了多久,大部分的世界经济就只有依靠政府这一条路了。想想那到底意味着什么吧?

      大部分富裕国家的人们眼睁睁看着失业率攀上两位数而毫无办法,而危机的另一种可怕疾病——通货膨胀也将长期存在。这样,政府的债务必将屡创新高,从而拖累经济复苏。据估计,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债务年内将达到GDP的75%,到2010年则将达到100%,2014年则将高达140%。这样,持续的失业、多年的投资疲软和债务负担,反过来将极大地挫伤世界经济。

      其实,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认为最坏的局面已结束。事实上,世界经济形势现在依然非常严峻,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可以说,更黑暗的日子还在前头。

      ( 张金翠 编译)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月 23日专栏文章

      碳关税并不公平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最近想出一个“好主意”——对来自别国的商品征收“碳关税”,因为为了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美国决定采用一些“低碳”技术,但与那些没有采取“低碳”技术国家的商品相比较,有人担心会降低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产生国际间的“不公平”贸易。

      虽然环保科学家们说,地球能承受的温室气体量极其有限,但并没有告诉我们,这些温室气体的具体排放“配额”在国家间是如何分配的。因此,现在的关键是,各国必须为此展开多边对话以确保公平贸易——否则“碳关税”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第一,此举并不能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事实上,每个国家都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而决不会认同“美国的家规”,这样在气候控制问题上还是各行其是。

      第二,“碳关税”对全球经济发展有害的政策,一方面增加了关税壁垒,另一方面又搞乱了全球商业秩序。

      第三,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各国很容易把“碳关税”视作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号。

      情况如此不让人乐观,然而更糟糕则是——从目前来看,WTO对各国之间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争吵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因此,对于国际间达成协议的愿望,我们还要等待许多年。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碳关税”不但不会让我们达成协议,相反还会成为障碍。

      (作者:哈佛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拉赛尔·布雷斯特 张金翠 编译)

      

      《卫报》4月24日专栏文章

      欧洲更多融合并不能解救世界经济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教授4月13日说,经济危机疾呼一个新欧洲的建立。然而,在欧洲内部打通边界,不是他所提出的全球问题(恢复增长、保障经济安全)的解决方案。现在主要面临的挑战是重新构建全球化经济中的市场概念。

      贝克引用丘吉尔的话,说如果欧洲被联合,“4亿人民将享受到没有限制的幸福”,但那是1946年的情形。现在是因极多谎言以自由市场的名义出现,市场交易信用崩溃了。

      贝克说,“二十年前,柏林墙意外地随苏联解体倒塌了,现在资本主义模式正在面临倒塌的威胁,并拖拽欧洲一起陷落。”然而,这不仅仅是欧盟,而是整个受金融传染的世界经济。中期的挑战是设计、执行金融资本全球运动的规则,这将减缓一国的金融错误跨越地理边界的扩散速度。所以,在搞清追踪传染扩散的措施之前,打破边界不是这一特别问题的解决方案。

      贝克质问“谁,如果不是欧盟,有必需的经验来祈求保佑超国家的社会公益?”抵抗保护主义、追求社会公益要求超越国界范围的努力。就此而论,一个更加融合的欧洲是符合愿望的,但这仅是当它也少点保护主义的时候。贝克有关在自由市场的圣坛前不适当地卑躬屈膝已带给我们很多危害,而这一圣坛正是被并不理解市场有效性或市场失败的政客吹捧起来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未击中要害。丘吉尔1946年对欧洲融合的热情并不适用于我们现在面临的全球问题。

      (作者:香提·卡拉瓦提(英国班戈大学班戈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贺艳燕 编译)

      

      《金融时报》4月23日文章

      印度“黑钱”的诅咒

      印度反对党领导人阿德瓦尼(L.K. Advani)通过发布前选举宣言点燃了一场政治斗争,他说印度每年通过非法金融外流或黑钱(black money)正在丢失数百亿美元。他声称如果被选为执政力量,将奋力追回这些丢失的资产。

      在关于印度黑钱问题的讨论中,阿德瓦尼引用了GFI(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对资本外流的评估:每年来自发展中世界的非法资金外流总量达1万亿美元,印度以每年220亿至270亿美元的资本外流在其中排名第五。

      作为一种最受公司欢迎的逃税方式,贸易误价是隐藏在发展中国家非法资本外流背后的动力。贸易误价是通过多国合作操纵商业盈余来最小化税收责任的惯例。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因其石油出口国的地位而较少受贸易误价伤害,因为石油很难被错误估价。犯罪活动、腐败和公司逃税的资金流动很自然是偷偷摸摸的,通常这些资金最终会进入以低管制和高度机密为特征的金融中心,这使得搞清非法资金流变得很棘手。

      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位的,拆除这一阴暗网络和加强全球金融体系更大透明性和责任感所需的具体改革方案。经合组织提出的税收信息交换标准虽然意愿良好但仍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

      印度黑钱问题已在选民中产生了共鸣,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们也应引以为戒。

      (作者:GFI主管雷蒙德·贝克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