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信息披露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广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2009 4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证券研究要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蹊跷的“猪流感”与
    “三点法”拉动内需
    三大商品市场回暖提振消费信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三大商品市场回暖提振消费信心
    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要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增加收入、增强信心等方面入手,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使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强大动力。

      ⊙梁达

      

      今年一季度,在国内宏观经济总体向好的大背景下,居民消费意愿增强,消费市场整体回暖。尤其是在汽车、商品房、家电等热点商品的引领下,国内市场在3月份触底回升,趋于回暖,延续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销售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消费市场呈现旺势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去年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农民工返乡带来的购买力转移,加上家电下乡政策等因素的拉动,使农村市场销售快于城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834亿元,增长14.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564亿元,增长17.0%,增速快于城市2.9个百分点,对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30.3%提高到36.1%。

      二是物价低迷使不少中低收入群体增加了商品消费量,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由高档向中低消费转变,购物由大商场转向中小企业。

      三是去年底以来,东莞、广州、杭州、成都、新疆、江苏等地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刺激消费。如发放补贴、消费券、旅游券等,也对市场销售和居民消费产生一定刺激作用。

      四是居民储蓄意愿回落明显,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据央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城镇居民一度高涨的储蓄意愿明显回落,消费和投资意愿回升。64.5%的城镇居民认为当前存款利率偏低,从而选择“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降至37.5%,比去年年底下降了7.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认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占比升至29.6%,比上季增加3.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认为“投资最合算”(包括购买国债、股票和保险)的居民占比回升至32.9%,其中,认为购买股票最合算的居民占比增至13.8%,比上季增加了5.1个百分点,已连续2个季度出现回升。

      五是居民收入仍然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4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2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

      

      汽车、商品房、家电三大商品市场销售回暖,对保持市场旺盛起到重要作用

      1、汽车——触底反弹,多项汽车消费政策催生市场快速回升。在城市,出台了取消养路费、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实行了燃油税等政策,降低了居民购车、用车成本,加之价格的下降和厂家的促销,刺激了部分持币待购者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汽车市场销售低迷状况,城市汽车市场大幅度回暖迹象明显。

      在农村,从今年3月1日到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将可获车价10%的经济补贴,最高补贴5000元。国务院作出的这些重要决策,既实现惠农强农目标的需要,也是拉动农村汽车消费,活跃农村市场一项重要措施。

      据统计,全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汽车零售额连续3个月攀升,一季度汽车零售额实现2306亿元,同比增长11.1%。分月看,增速由1月份的4.3%,2月份的15.5%,提高到3月份的17.5%;扭转了去年11、12两个月汽车消费连续负增长的局面。因汽车类增长而带动的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尽管负增长0.8%,但扣除价格下跌因素,实物量呈正增长。    

      汽车市场的回暖直接带动了生产的回升。全国规模以上汽车产量由负转正,大幅回暖。汽车产量同比增速由1月份的负增长18.9%,2月份的负增长1.7%,回升到3月份的正增长10.8%。其中2月汽车产销双双超过80万辆,3月份达106万辆,结束了自2008年7月以来月产销连续低于80万辆的低位徘徊局面,汽车市场回暖,库存压力得到释放,并创下了两年来的最低水平。

      另据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统计,一季度汽车累计销售217.3万辆,同比增长18.9%。中国汽车市场连续3个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销售大国。农村汽车政策措施也加快了小汽车和农用汽车的销售,减缓了汽车产销的大幅下滑。

      2、商品房——回暖提升了信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刺激住房消费市场,推出了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多项措施,其中包括税项减免以及按揭首付比例从30%降低至20%等,住房公积金贷款门槛降低,贷款比例限额提高,在契税及营业税方面给予优惠。这些利好政策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坚定了消费者的购房信心,房地产行业日渐回暖。

      据统计,1-3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3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8.7%;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3.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7.8%。1-3月,商品房销售额5059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24.7%,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分别增长20%和14.4%。

      从生产结构上看,房地产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这对一个行业来说,比重是很大的,同时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也很大,相应的对GDP的增长也有较大的影响。房地产业出现的一些积极变化,这对下一阶段GDP的走势影响是很大的,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3、家用电器——消费渐趋旺势。首季家电市场呈现回暖势头。

      一是家电下乡政策推动了农民家电消费。家电下乡范围的扩大和品种的增多,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家电销售。今年国家计划家电下乡补贴150亿元,初步测算全年可拉动销售额1000多亿元,按季度平摊,一季度约250多亿元,拉动零售额增长约1个百分点;不少地区反映,家电下乡拉动当地农村消费增长约1-2个百分点。

      二是知名厂商大幅度让利,降价销售刺激了消费。为减少库存,促进生产,不少生产经营单位推出了一系列优惠、超低的家电商品,不但能让消费者买到低价格的电器,还可享受家庭电费补贴;购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家电产品,还有大礼相送。这些助推了家电市场的火爆程度。

      

      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

      众所周知,在当前世界经济尚未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要实现国内经济的较快增长,依靠外需的难度相当大,内需便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目前投资和消费稳定性比较好,将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靠力量。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一季度,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投资拉动2.0个百分点,出口负拉动0.2个百分点。从消费市场发展趋势看,消费需求保持强势,基本面仍然向好,尤其是我国城乡居民对汽车、商品房和家电等商品的需求潜力可观,一些中国独有的因素也会对消费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1、从住房市场需求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引发了人们改善居住条件,追求高品质住房的愿望。加上城市非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新增城镇人口的置业需求,使得对住宅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形成了刚性的住房需求。而在城市化过程中,房地产对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消费模式也会发生变化,消费占GDP的比重会增加。

      2、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不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速度,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差距明显。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10年以上,并且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从1978年的2.68:1扩大到2008年的3.07:1,也就是说,目前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

      因此,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存在优化空间。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高于城市,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43.7%,高出城镇居民5.8个百分点。而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2007年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洗衣机、移动电话量不足城镇居民的一半。而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也偏低,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2元,不足城镇居民的20%。同时,农村居民住房条件也有待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仍有3000多万农村住户没有新建过住房,2000万农村住户住在茅草房和土坯房中,近1000万农村住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

      差距意味着潜力。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耐用品消费市场、住房、衣着消费市场空间更大,而这些消费品在中国城市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中国扩大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3、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为消费提供有力支持。2009年1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6%。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直接对乳制品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为乳制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前提条件。

      4、居民消费已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消费水平将得到一定提升。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开始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升级将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

      5、人口结构变化对零售总额的拉动。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总之,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使消费者形成持久性的良好预期,增强对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要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发生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从增加收入、增强信心等方面入手,继续改善消费环境,消除消费障碍,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使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强大动力。

      (作者系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