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任格林斯潘喜欢“装神弄鬼”的风格不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讲究透明和公开,讲求与市场沟通。但是,近期美联储却显示不出透明和公开的迹象。年初开始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大量对此举可能导致通胀的批评。对此,伯南克强调,一旦经济复苏美联储有能力回收流动性。但是,质疑并没有消除,这就是沟通不足的表现。
在短期利率为零的情况下,实施货币政策有很大难度,伯南克在2004年提出了替代做法:第一,央行保证未来的利率将比投资者预期的要低、持续的时间要长。经济衰退期间,即使短期利率为零,长期利率仍可能很高,央行的保证有助于降低长期利率;第二,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如购买长期国债,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随购买,如果各种资产之间不能完全替代,可以降低长期利率;第三,增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使其大大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水平,避免出现通缩。
这三项政策是相互补充的。例如,要保证短期利率足够低,央行光调整资产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因此,量化宽松往往与其他两相做法同时使用,可以认为其他两项做法也是量化宽松的补充或者是其一部分。量化宽松的关键在于改变市场的预期,如果投资者相信央行能够在未来保证低利率的话,那么就会跟随央行购入长期债券等长期资产,从而有助刺激投资和消费。
量化宽松的一个隐含效应是,避免通缩预期甚至产生通胀预期,从而避免将消费、投资延后,有助刺激投资和消费。1998年,克鲁格曼对陷于流动性陷阱的日本提出如下建议:“使货币政策有效的做法,是央行可信地说服市场,央行将不负责任地允许通胀发生,从而产生经济所需的负利率”。美联储现在的做法,倒是很像克鲁格曼主张的翻版。
后来,克鲁格曼又解释,其实他并不是让央行“疯了似”的印钞票,而是要产生一个合适的通胀。但现在量化宽松带来了太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美联储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发生通胀,但是市场还是很担心,这对量化宽松的效果是致命的。通胀预期意味着低利率难以长期维持,未来利率可能飙升,长期债券价格可能暴跌,在如此预期下,美联储买入长期国债,而投资者则会选择抛售长期国债,完全有可能变为最终由美联储持有全部或大部分的长期国债。此外,通胀预期导致美元贬值预期,也大大影响海外投资者购买美国资产的意愿。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伯南克主张的“沟通”,即如何能够说服市场相信未来将会产生通胀,但是又不会太严重。对此,美联储有必要引导通胀预期,或许设立通胀目标是好办法。对于通胀目标,美国国内也有大量的争议,例如担心会导致美联储失去灵活性,而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一定的技术性难题,例如应采取什么通胀指标。
当然,不管设不设通胀目标,未来仍然有可能还是会出现通胀,但是至少可以让市场减少猜疑,坚定市场对于美联储抑制通胀的信心,对量化宽松生效也许会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