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信息披露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广告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2009 4 2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航运金融:
    上海“双中心”建设最短板
    我国当前存在轻度混合型通货紧缩
    新能源产业腾飞尚需政策助推
    任何市场判断都不能离开具体场景
    或许美联储该设立通胀目标
    猪流感杀伤力堪比第二波金融海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或许美联储该设立通胀目标
    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成夫
      ⊙潘成夫

      

      与前任格林斯潘喜欢“装神弄鬼”的风格不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讲究透明和公开,讲求与市场沟通。但是,近期美联储却显示不出透明和公开的迹象。年初开始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大量对此举可能导致通胀的批评。对此,伯南克强调,一旦经济复苏美联储有能力回收流动性。但是,质疑并没有消除,这就是沟通不足的表现。

      在短期利率为零的情况下,实施货币政策有很大难度,伯南克在2004年提出了替代做法:第一,央行保证未来的利率将比投资者预期的要低、持续的时间要长。经济衰退期间,即使短期利率为零,长期利率仍可能很高,央行的保证有助于降低长期利率;第二,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如购买长期国债,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随购买,如果各种资产之间不能完全替代,可以降低长期利率;第三,增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使其大大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水平,避免出现通缩。

      这三项政策是相互补充的。例如,要保证短期利率足够低,央行光调整资产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因此,量化宽松往往与其他两相做法同时使用,可以认为其他两项做法也是量化宽松的补充或者是其一部分。量化宽松的关键在于改变市场的预期,如果投资者相信央行能够在未来保证低利率的话,那么就会跟随央行购入长期债券等长期资产,从而有助刺激投资和消费。

      量化宽松的一个隐含效应是,避免通缩预期甚至产生通胀预期,从而避免将消费、投资延后,有助刺激投资和消费。1998年,克鲁格曼对陷于流动性陷阱的日本提出如下建议:“使货币政策有效的做法,是央行可信地说服市场,央行将不负责任地允许通胀发生,从而产生经济所需的负利率”。美联储现在的做法,倒是很像克鲁格曼主张的翻版。

      后来,克鲁格曼又解释,其实他并不是让央行“疯了似”的印钞票,而是要产生一个合适的通胀。但现在量化宽松带来了太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美联储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发生通胀,但是市场还是很担心,这对量化宽松的效果是致命的。通胀预期意味着低利率难以长期维持,未来利率可能飙升,长期债券价格可能暴跌,在如此预期下,美联储买入长期国债,而投资者则会选择抛售长期国债,完全有可能变为最终由美联储持有全部或大部分的长期国债。此外,通胀预期导致美元贬值预期,也大大影响海外投资者购买美国资产的意愿。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伯南克主张的“沟通”,即如何能够说服市场相信未来将会产生通胀,但是又不会太严重。对此,美联储有必要引导通胀预期,或许设立通胀目标是好办法。对于通胀目标,美国国内也有大量的争议,例如担心会导致美联储失去灵活性,而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一定的技术性难题,例如应采取什么通胀指标。

      当然,不管设不设通胀目标,未来仍然有可能还是会出现通胀,但是至少可以让市场减少猜疑,坚定市场对于美联储抑制通胀的信心,对量化宽松生效也许会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