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我们选择希望而不是恐惧。这不仅是对当前市场走势的预测与判断,更是一种理念的选择。
在股价上涨速度超过上市公司盈利回升速度时,一些市场人士产生对某些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并不怎么奇怪。只是,连有的经济学家故作惊人地用“现金粉碎机”之类的恐吓性语言来吓人,未免就有失风度,而且连起码的理性也没有了。
其实,对于股市来说,股价的虚拟性溢价是常态,不值得大惊小怪。所谓的泡沫不泡沫,既不是对于资产价格的科学定义,更不是对于股市走势的理性分析。
资产价格泡沫是个模糊概念。经济学目前公认的定义,是指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和不动产的价格)逐步向上偏离由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就业、收入水平等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相应的价格的一种经济现象。然而,让经济学家也感到头疼的是,如何衡量“偏离”,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不存在异议的标准。以至于大名鼎鼎的《泡沫》一书原作者金德尔伯格教授也只好用不无自嘲的口吻说道:资产价格泡沫就像美女一样,事前你不知道如何界定它,然而一旦你遇见过,你就肯定能认出来。
让人不无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泡沫结论,大多并没有多少理性成分,反而却充满了过多感性色彩的武断。比如说,人们不是常说“流动性过剩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吗?于是,只要“流动性”一“过剩”,“资产价格”也就不“泡沫”也“泡沫化”了。这里,玩的不仅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把戏,而且还把“流动性过剩”当成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或标尺。
在无法对内在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估,从而也无从判断它同目前价格所表现出来的偏差是否合理的情况下,市盈率成了衡量某些特定资产股票价值的一种替代方法。但是,这是不得已的,就像人们借影子量身高一样,本身就说明了不可靠性。由于股票交易所反映的价值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该股票价值的预期,而并不是该股票固定收益的折现,所以,用市盈率的历史表现去衡量和判断其现在和未来走势的合理性,显然靠不住,把某国、某地区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市盈率水平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产价格标准,就更为荒诞不经了。
资产价格泡沫究竟有益还是有害,或者说在什么时候是利弊参半,什么情况下则弊大于利,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退职而未退思的格林斯潘近日忽发奇想,以全球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将经济和股市分列两边,按市价计算的知识和物质资产位于资产负债表的左侧,股本的市值位于右侧。普遍的资本利得,将增加资产负债表上的股本,除了增强流动性和减少破产以外,其本身不会令经济活动升温。但资本利得实际上为企业实体带来购买力,促进经济活动。格林斯潘由此而推论,原来,股价并不仅仅表现为人们通常所称之的“纸面权利”,“它本身也自有一定‘生命力’”。
格老的理论表述一向比较晦涩,有时候人们反复思辨,也不容易吃透他所想表达的真实意思。不过,这一次,格老的新思维倒对我们不无启迪。其实,“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的理论并不意味着股市只能被动地反映经济。事实上,在经历了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后,人们还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分地拘泥于某些经济学原理和权威定论吗?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曾经那么顽固地反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出手救市的西方国家和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却对自己国家的救市救得特别起劲,而且还竞相加码,唯恐落在了别人后头。这足以表明,金融危机对传统经济学定理和人们思维定式的冲击,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金融危机无国界,救市也不仅是救股市,更是救经济。如果股市先于经济变好了,并反过来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对于复苏中的中国经济来说,提高对于美国金融泡沫泛滥危害的警惕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同动不动就把适度的经济回升说成泡沫回升是两回事。沪深股市的困难与其说是过度泡沫炒作所造成的,不如说是过度调控所致。如今,股市刚刚回稳,大多数投资者不要说还没有来得及与久违了的赚钱效应亲热亲热,就是离解套也还有不小距离,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要挤压泡沫?
适度上涨的股市泡沫,对投资者,对复苏中的中国经济,不仅无害,对于几近丧失融资功能和投资回报功能的沪深股市来说,更是有益于恢复功能,回归健康。如果只有在需要融资的时候才想着股市的好处,而在市场表现稍有好转的时候就急于挤压泡沫打击投机,这个股市不要说难成“晴雨表”,就是连基本的市场功能也有可能维持不下去。而股市的稳定或逐渐走好,则不仅将为创业板的推出和IPO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和政策取向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