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年报特刊
  • 10:年报特刊
  • 11:年报特刊
  • 12:年报特刊
  • 13:年报特刊
  • 14:年报特刊
  • 15:年报特刊
  • 16:年报特刊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产业·公司
  • B4:特别报道
  • B5: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B9:年报数据
  • B10:年报数据
  • B11:年报数据
  • B12:年报数据
  • B13:年报数据
  • B14:年报数据
  • B15:年报数据
  • B16:年报数据
  • B17:年报数据
  • B18:年报数据
  • B19:年报数据
  • B20:年报数据
  • B21:年报数据
  • B22:年报数据
  • B23:年报数据
  • B24:年报数据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C153:信息披露
  • C154:信息披露
  • C155:信息披露
  • C156:信息披露
  • C157:信息披露
  • C160:信息披露
  • C158:信息披露
  • C159:信息披露
  • C163:信息披露
  • C162:信息披露
  • C161:信息披露
  • C170:信息披露
  • C166:信息披露
  • C167:信息披露
  • C168:信息披露
  • C169:信息披露
  • C165:信息披露
  • C164:信息披露
  • C196:信息披露
  • C193:信息披露
  • C192:信息披露
  • C190:信息披露
  • C188:信息披露
  • C186:信息披露
  • C184:信息披露
  • C182:信息披露
  • C171:信息披露
  • C172:信息披露
  • C173:信息披露
  • C174:信息披露
  • C175:信息披露
  • C176:信息披露
  • C177:信息披露
  • C178:信息披露
  • C179:信息披露
  • C180:信息披露
  • C181:信息披露
  • C183:信息披露
  • C185:信息披露
  • C187:信息披露
  • C189:信息披露
  • C191:信息披露
  • C195:信息披露
  • C194:信息披露
  •  
      2009 4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创业板路径选择:
    精品店还是百货店?
    外储资产多元化需要高超策略和艺术
    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双中心”建设最基本动力
    华尔街高薪逻辑就是如此强悍
    不必急于出台第二轮刺激方案
    旧痛未消又添新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必急于出台第二轮刺激方案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从长远看,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永久性收入,把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定位于国内需求,是最可靠的选择。即便从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短期层面看,也同样是治标又治本之策。所以,在财政体制和某些固有观念没有改变之前,即使有第二轮的刺激资金,可能仍然是扩大产能,而不是增加居民收入,加上资金回报和激励作用的边际效用递减,效果可能没有人们想像的好。

      王福重

      虽然首季经济数据显示宏观面似有止跌企稳、触底反弹的苗头,但即便最乐观的人,也不敢肯定今后几个季度经济是否真能反转。于是,便有了很有意思的现象:一面说经济即将走出下降通道,一面又希望继续出台第二波经济刺激方案。

      现有四万亿资金的安排,主要将投向国企,特别是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产业。比如,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都有大笔投入的内容。这对于保持这些行业的增长和就业完全必要,也一定有效,但也有很大隐忧。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今年首季创出了20年来的新低,说明宏观经济出现了20年不曾有的重大变故。这个变故,不是别的,正是外部需求的急剧缩减。美国人、欧洲人对中国产品的购买意愿迅速降低。过去20年,片面追求增速,以GDP增速作为考核地方工作核心指标,造成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产能过剩,即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局面。虽然问题一再被诟病,但却始终没能得以根治,而且愈演愈烈。除了因为经济增长对地方就业和财政收入至关重要以外,还因为国内过剩的产能被外部需求强劲吸收,致使产能过剩被完美掩盖。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金融危机袭来,一贯花钱大手大脚的美国人,突然变得抠门起来,破天荒地喜欢起储蓄,国内的产能过剩终于显性化了。更严重的是,美国人为了做平家庭资产负债表,必须要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紧日子。我们的产能过剩,显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得以消解。

      从长远看,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永久性收入,把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定位于国内需求,是最可靠的选择。即便从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短期层面看,也同样是治标又治本之策。

      经济增长的最终拉动力量,是居民最终消费而不是投资。把资金大量沉淀于原本过剩的产业,产品只能转化成库存,而不会变成最终消费品,这样的增长不可能持续。

      把大量资金投给了大型企业,维持了GDP和一部分就业的机会成本是,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破产和失业人数上升。实事求是地说,金融危机的最严重后果,并不是GDP增速放慢,而是非自愿失业大量出现。在提供就业上,中小企业才是大头,救助中小企业就是保持就业和社会稳定。在大企业靠财政资金的救助,可以作出不裁员和减薪的承诺时,中小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信心将会如何?这个成本不可不察。

      比居民收入增长更快的是GDP,而比GDP增速更快的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速,在某些特定时期,超过GDP增速不一定就不合理,特别在转型时期,这种合理性可能还更充分一些。可是,合理与否的标准,是看财政支出是否更多呈现出公共财政的特征,以及支出的结构是否更加有利于市场配置资源。很遗憾,在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没有很好地履行公共财政的义务。除了经济建设费、行政管理费等所占比例过高外,财政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支出严重滞后,已经影响经济健康增长。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财政的功能性缺失也能被掩盖,毕竟就业情况还不错,毕竟人们还有收入,虽然不高,但还可以支付一部分社会保险费用。在经济增速突然下滑,而就业位置又不保的时候,财政的空档,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一下就突出了。

      据《福布斯》公布的2009年税收痛苦指数,中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法国,这多少有些噱头和哗众取宠,有关方面对此已严词驳斥。但也不能不承认,中国企业和居民的总体税负比较高。比如流转税,17%的增值税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还有和增值税捆绑征收的税率更高的消费税; 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也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问题在于,只有不多的国家同时征收增值税和所得税。同时,已经并正在酝酿征收的新税还有好几个。

      税负高,也不是不可理解。欧洲一些国家就是如此。不过,高税收应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相对应,而这恰是中国财政亟须改进的。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当口,政府仍然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特别值得称道。同时,其他的保险和福利制度改革也应一并推行。就像大家说的,没有了后顾之忧,老百姓才敢花钱。70多年前,凯恩斯就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常常听一些专家说,要警惕欧洲高福利的弊端在中国重演,比如影响工作积极性,加重财政负担等等。这不免太有些危言耸听和“未雨绸缪”了!

      所以,在深化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之前,首先要进一步改革财政体制,对积习多年的不甚合理的支出结构,须伤筋动骨式的调整,以给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改革留出足够的资金准备。而在财政体制和某些固有观念没有改变之前,即使有第二轮的刺激资金,可能仍然是扩大产能,而不是增加居民收入,加上资金回报和激励作用的边际效用递减,效果可能没有人们想像的好。

      还是期待改革吧。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