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年报特刊
  • 10:年报特刊
  • 11:年报特刊
  • 12:年报特刊
  • 13:年报特刊
  • 14:年报特刊
  • 15:年报特刊
  • 16:年报特刊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产业·公司
  • B4:特别报道
  • B5:上证研究院·行业风向标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人物
  • B9:年报数据
  • B10:年报数据
  • B11:年报数据
  • B12:年报数据
  • B13:年报数据
  • B14:年报数据
  • B15:年报数据
  • B16:年报数据
  • B17:年报数据
  • B18:年报数据
  • B19:年报数据
  • B20:年报数据
  • B21:年报数据
  • B22:年报数据
  • B23:年报数据
  • B24:年报数据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C153:信息披露
  • C154:信息披露
  • C155:信息披露
  • C156:信息披露
  • C157:信息披露
  • C160:信息披露
  • C158:信息披露
  • C159:信息披露
  • C163:信息披露
  • C162:信息披露
  • C161:信息披露
  • C170:信息披露
  • C166:信息披露
  • C167:信息披露
  • C168:信息披露
  • C169:信息披露
  • C165:信息披露
  • C164:信息披露
  • C196:信息披露
  • C193:信息披露
  • C192:信息披露
  • C190:信息披露
  • C188:信息披露
  • C186:信息披露
  • C184:信息披露
  • C182:信息披露
  • C171:信息披露
  • C172:信息披露
  • C173:信息披露
  • C174:信息披露
  • C175:信息披露
  • C176:信息披露
  • C177:信息披露
  • C178:信息披露
  • C179:信息披露
  • C180:信息披露
  • C181:信息披露
  • C183:信息披露
  • C185:信息披露
  • C187:信息披露
  • C189:信息披露
  • C191:信息披露
  • C195:信息披露
  • C194:信息披露
  •  
      2009 4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创业板路径选择:
    精品店还是百货店?
    外储资产多元化需要高超策略和艺术
    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双中心”建设最基本动力
    华尔街高薪逻辑就是如此强悍
    不必急于出台第二轮刺激方案
    旧痛未消又添新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华尔街高薪逻辑就是如此强悍
    2009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志明
      ⊙陆志明

      

      似乎嫌“猪流感”的天灾对世界经济复苏威胁不大,华尔街所谓的高端金融机构再度引爆“高薪门”。据国外相关媒体4月26日报道:美国6家大型银行今年第一季度给员工发放超过360亿美元奖金,引发多方质疑。报道称:华尔街员工今年奖金收入,可能已达到甚至超越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

      与此前危机深化、严重依赖政府救助时期派发高薪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相比,此次加薪身负“首季度盈利”光环,显得要“光明正大”得多。然而看看华尔街各大金融财团的一季度盈利报表,其真正的盈利原因多数源于政府直接援助、担保抵押产生的资产重估,甚至政府退税等等与政府救助相关的短期性因素。

      就说花旗集团吧,在经历了连续五个季度数百亿美元巨亏之后,首季今年终于有了16亿美元盈利,其主要构成为:出售所持巴西信用卡公司Redecard的股权,获得7亿美元;依靠政府担保,对以往债务重新估值获利29亿美元,这占据了第一季度总收入的12%;为诉讼费用储备的2.5亿美元的释放和政府提供给公司的1.1亿美元的退税等等。如果剔除这些非经常性项目的收入,花旗首季难以获得开门红。也正是看穿了华尔街金融巨头们盈利的“真面目”,美国金融股近日才出现巨幅震荡,并拖累全球股市下调。

      在实际盈利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实际上仍处于亏损阶段的危难时刻,华尔街金融巨头们借难以持久的“掺水盈利”派发高薪,无疑会对现有金融经济复苏形成巨大挑战。华尔街知名证券分析公司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师布拉德·欣茨尖锐指出:如同华尔街惯有做法,他们又开始犯罪了。

      华尔街不合时宜的加薪直接分流了相当部分的政府直接与间接援助资金。据现有的公开报道,高盛将一季度盈利的50%用于派薪。如果政府直接间接的援助未能妥善地运用到金融机构已有坏账拨备、预期损失减免、公司内部风险监控机制重建这些根本性的防疫措施上,那么未来这些金融机构仍将面临仰赖政府援助、无法独立面对风险的窘境。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在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宣布首季盈利之后,压力测试却显示相关金融机构前景堪忧,花旗、美银急需政府增资。

      华尔街金融巨头们的高薪是建立在不断裁员的基础上的,这实际上与政府提高就业水平、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由于银行裁掉大批员工,即使不增加开支,也能到为每位员工发奖金。花旗银行从2007年初至今裁员人数已达6.5万人,因此,虽然今年第一季度支出总额缩减25%至64亿美元,现有员工每人平均薪水却没有减少。

      大面积裁减员工,以此来保证部分员工的薪酬利益,其社会效应必然是弊大于利。这不仅仅直接增加了失业率,同时也使政府援助时保障社会就业稳定的目标落空,进而导致政府救援大型企业的社会效应不足。而维持高薪的员工在危机时刻也未必能够扩大消费支出,为经济复苏提供助力。

      政府对于华尔街金融巨头们屡次违规操作无能为力,是促使经济复苏信心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危机深化时期纵容主要援助对象盲目加薪,无疑是对公众纳税人利益的无情践踏。而奥巴马政府非但不能有效阻止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加薪行动,反而处处受制于华尔街,必须为保证其“大而不倒”频繁注资。这既反映了奥巴马政府援助计划的低效性,同时也充分表明奥氏拯救计划漏洞极多。

      相对于底特律汽车实业巨头来说,奥巴马对华尔街的眷顾着实太多,这大大降低了奥氏计划的有效性,同时也将使这届政府经济改革能力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信心在应对危机时刻对于社会各界来说显得尤为可贵,如果对未来经济复苏信心不足,那么企业将会继续裁员减产、消费者节减开支、社会生产消费停滞,对经济复苏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连锁性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