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特别报道
    揭开非法证券“华丽”外表 证监系统力防投资者再受骗
    以“海外上市”名义变相非法发行
    小提示
    做足“门面”文章 李鬼大扮李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揭开非法证券“华丽”外表 证监系统力防投资者再受骗
    2009年05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璐 杨晶
      从2005年底开始到2007年,股市迎来大牛市。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繁荣周期,国民收入连年增长,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产生了寻找再投资的需求。于是,投资理财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行为,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投资者一夜暴富心理的滋长。

      在此情况下,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频频编造虚假信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兜售所谓“原始股”、“将在海外上市的股票”等,诱骗群众购买。另有一些不法机构以“百分百赚钱”、“本金翻倍”为幌子,获取投资者的管理费、股票账户和密码,从事非法代客理财活动。此类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非法证券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引起各界高度重视,中国证监会更是将“打非”作为今年资本市场的主要任务之一来抓。

      上海证监局在“打非”工作上一直走在前列,日前,记者专门走访了该局稽查部门,了解到一些典型案例的来龙去脉。在此,希望通过对案件的“回放”来提醒投资者,切莫轻易上当。

      ⊙本报记者 王璐 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