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东部地区要多久
    才能走出经济“寒冬”
    发展船舶金融保险产业
    寻找“流失”的外汇资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前进
      除了货币供应量以外,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能否有效扩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大小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从目前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虽然增加,但货币流通速度却大幅度下滑,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较弱。所以,尽管我国仍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物价及经济增速仍在下滑。据此,为了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当前我们还必须提升货币流通速度,以此增加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有效性。

      ⊙陆前进

      

      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并提供资金支持。众所周知,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基础货币或货币乘数上升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信贷也会随之相应上升。

      在我国,外汇占款一直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同时,我国央行正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中央政府也在扩大支出,政府存款在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今年一季度2月、3月份我国基础货币虽有所下降,但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率也在下降。去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为5.11%,今年3月末超额准备金率为2.28%,大幅下降了2.83个百分点。

      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会上升,货币供应量也将增加。例如,今年1月份,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20968.7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2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10572.76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3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23918.64亿元,新增贷款为1.89万亿元。

      虽然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上升,但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只有6.1%,创数据公布以来新低。另外,CPI同比下降1.2%,PPI同比下降6%,市场预期4月份CPI和PPI将继续维持负增长,降幅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那么,为什么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在上升,但通缩压力却依然较大呢?

      笔者认为,除了货币供应量以外,影响经济能否有效扩张还有另一重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即使银行资金能够放贷出去,货币供给增加,但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大小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说理论,一定时期内流通的货币数量 货币的流通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一定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货币流通速度。即使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增加,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受阻,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交易水平将下降,整个经济规模也会下滑,实体经济增长将会变缓。

      其实,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反映了一定量的货币供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下降了,货币扩张对经济刺激的效果下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扩张货币供应量,但却不能够直接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通常,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变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利率下调,货币需求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人们并不急于消费和投资,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更是如此。货币流通速度变慢,通货紧缩恶化;利率上调,货币需求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增加消费和投资,尤其在经济高涨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通货膨胀加剧。

      在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央行(如美联储、日本央行等)把利率降得很低,人们对货币需求无限大,货币市场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流通速度很低,货币政策效果也较弱。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相比之下,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却不一样。政府扩大支出,将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经济会相应扩张,这也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财政政策为何更有效的原因之一。

      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来看,2008年一季度货币流通速度为0.1509、二季度为0.1633、三季度为0.1630、四季度为0.2004(数据突增主要是由于年末因素)、2009年一季度为0.1285。由此可见,2009年一季度,虽然货币供应量增加,但货币流通速度大幅度下滑。因此,虽然货币扩张,但物价还是在继续下滑,经济增长速度变缓。

      当然,除了利率以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通货膨胀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市场预期等。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会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将会加快;如果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和股票等)的收益率上升了,将降低持有货币愿望,货币流通速度也将加快;如果市场预期经济前景将改善,人们会扩大消费和投资,货币流通速度也将加快。

      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与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上升也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如一旦经济恢复,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通货膨胀将上升。因此,市场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是,一旦经济转暖,通货膨胀是否会重新抬头,货币流通速度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为了目前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交易顺利完成,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提升货币流通速度,以此增加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有效性。

      一是提升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鼓励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扩大内需,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在目前经济情况下,信心依然比黄金还重要,企业和居民有信心增加支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经济才能迅速恢复。

      二是通过金融创新,直接注资于实体经济,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企业和银行应积极利用金融创新手段发行商业票据、债券或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金融工具,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吸引过来,扩大消费和投资。这时,即使货币供应量不变,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加快了,总需求、生产、物价都上升了。

      三是财政政策更有效,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扩大支出能够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要注重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有效性,用好用足国家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计划、安排,促进经济尽快恢复。

      四是有关通缩或通胀的争论,以及宏观经济是否会由通缩转变为通胀,央行更应关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央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能够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但是对货币流通速度应该加以监测、判断,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方向、节奏和力度的有效性。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