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东部地区要多久
    才能走出经济“寒冬”
    发展船舶金融保险产业
    寻找“流失”的外汇资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东部地区要多久才能走出经济“寒冬”
    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在多项经济指标开始回暖,中国经济有望率先走出颓势之际,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是前所未见的。这就是中国经济的东冷西热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减速问题。其降幅之大、范围之广,不仅让人诧异,更启人疑窦:东部地区怎么了?会不会拖全国的后腿?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辆曾经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从过冷的弯道中走出来?

      要感知东部经济有多冷,先来看一组数字。

      根据相关省市的统计局网站与媒体报道,今年一季度,东部10省市经济增速明显低于西部。从GDP指标看,广东5.8%,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浙江3.4%,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上海3.1%,同比回落8.43个百分点。这三大经济巨头的GDP增幅,均低于6.1%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12省区中,除甘肃和宁夏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陕西等5省更有两位数的增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模式有关。

      说起东部经济,一直是中国的骄傲。即使在改革开放前,也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省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目光瞄向世界,把市场做到国外,使经济保持持续强劲增长。但是,去年爆发的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外部需求格局,也改变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轨道。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作为外贸大省的广东,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3.1%。其中,出口下降18.4%,进口下降29.5%;浙江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9.3%。其中,出口下降17.6%,进口下降23.6%;上海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6.3%。其中,出口下降20.8%,进口下降32.1%。此外,一季度,山东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2%。其中,出口下降16.4%,进口下降25.2%;江苏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7.9%。其中,出口下降24.5%,进口下降32.6%。

      外部需求的突发性下滑,对大部分东部地区来说,无疑是一场飞来横祸,是一次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回应的巨大冲击。因为,东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产能,是面向外需来构建的。外需的偏好和标准,与内需有很大不同。内外需之间,并没有很高的替代性。在这种情况下,外需的急剧萎缩,不仅直接冲击了东部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影响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打乱了原有的供求关系与经济链条。

      以上海为例,一季度,上海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同比下降27%,下拉进出口11.3个百分点。从经营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同比下降22.8%,进口同比下降35.3%,降幅明显超过内资企业。从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2%,降幅也远远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

      受这些因素以及近两年来上海房价持续上涨造成的商务成本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交叉影响,近几个月来,上海的工业,特别是六大重点工业持续呈下滑颓势。在这种情况下,本来起点就已经很高、基数也很大的上海经济,不出现大幅减速,那才是怪事。

      好在这两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逐步赶了上来。从今年一季度GDP的构成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25亿元,下降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43.42亿元,下降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93.8亿元,增长13.1%。很明显,如果没有第三产业撑着,上海一季度的GDP很可能是负数。

      同样,在广东、浙江等地区,也面临类似问题,经济增速也出现了难以遏止的下滑态势。也就是说,如果外需没有改观,如果这些地区不做战略调整,不采取应急对策,在短时间内要有大的起色是很困难的。难怪广东会提出“腾笼换鸟”的思路,上海更是加紧了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建设,同时借着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大举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问题是,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工程,固然有立竿见影的拉动GDP效果,能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并可以借此填补外需不足的空缺,但在抓“硬件”同时,最好也要抓“软件”建设,也就是一个地区的内生性增长点的建设。

      比如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既有历史积淀,又有独到的商业环境,并早已为全世界的创意人士与时尚家所瞩目。只要用对方法,完全有可能在科技与人文两个方面,开辟出一条产生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新路。唯有如此,唯有把当地老百姓的投资与消费意愿激发出来,发挥以小博大的财政杠杆效应,才能尽早地走出经济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