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建立转板机制正当时
    对当前任何乐观的预言都需谨慎
    我国当前已经形成通胀预期了吗
    “新三板”宜正名
    房产成本从隐秘到大晒的真实意图
    全球10亿人面临饥荒威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国当前已经形成通胀预期了吗
    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左晓蕾

      为避免中国经济大幅下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银行第一季度新增贷款4.58万亿,超过年初央行新增贷款5万亿货币政策目标的90%。3月M2达到创纪录的同比25.5%的增长。如果今年经济保证8%的增长,CPI增长1%至2%,那么17%的M2增长目标意味着,货币供应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需求,加上价格水平上涨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7至8个百分点。

      如此创纪录的货币发行规模和速度,引发许多关于通货膨胀的担心,尤其是,“已经形成”新一轮“通胀预期”的观点也越来越强烈。

      笔者认为,为了能更准确地判断经济形势,把握政策走势和应对的策略,有必要对“通胀的担心”和“已经形成”通胀预期的观点作更严格的区别和更深入的研究。

      笔者认为,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这一轮通胀,带来任何学术殿堂都做不到的教育成果:社会不同群体都认识到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与较大、较快的货币发行增长有关。另一个社会成果是,认识到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形成的关系。通胀预期会转变成真实通胀,防止通胀要从防止通胀心理预期着手。

      到目前为止,货币发行的空前增长,让人们产生了对通胀的担心,只能说大家对通胀形成原因的一种启示性的推理;是一种知识性的认识。担心空前的货币发行可能会引发“将来”的通胀,这个推理顺理成章。但这种对未来的分析和判断与通胀预期的形成,特别是“近期”就要发生“通胀的预期”,或者通胀的心理预期的形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混淆通胀预期与对通胀货币现象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可能误导、误判真正的通胀风险与通胀趋势性的讨论和认识

      通胀预期或者通胀心理预期的形成,严格说来,不仅仅是存在对“不确定期限的未来”通胀的担心和判断,而是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已经切实影响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正常行为。

      强烈的通胀预期会使消费者认为价格还将不断上涨,于是开始抢购一些并非必需的商品,人为造成需求的上升;生产商认为价格会不断上涨,便改变正常的销售行为,刻意囤积商品,以期随着价格上涨,将来用更高的价格出售,谋取更高收益,人为造成供给不足。需求的上升和供给不足,结果是推动价格进一步上升。价格上涨要求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对货币需求乃至货币供给上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如此循环,通胀预期就变成了真实通胀。

      但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消费行为是审慎的,并无为了避免减少价格上涨而去抢购的现象;生产商还在去库存化,消化存货,而非囤积商品待价而沽。可见,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形成所谓“通胀预期”。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判断通胀预期的主要指标。目前债券市场上十年国债利率态势稳定,说明最市场化的信号并未显示任何通胀预期的迹象。

      大量经济学实证研究显示,货币发行增加与通货膨胀发生,一般有两到三年的滞后期。2001年,美国为了尽早摆脱IT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把1%的低利率保持了两年之久。到了2004年,全球大宗产品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开始膨胀,全球出现流动性过剩。时间间隔是三年之久。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爆发全球通胀,全球70个国家通胀达到两位数。此时距2004年开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也是三年之久。

      2004年中国遭遇全球的流动性大规模流入,人民币受到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积累大幅增长,结汇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形成这一轮通胀,2008年上半年通胀达到最高水平。通胀的酝酿,刚好也是3年。

      应该注意到,大规模货币发行一般是应对经济危机或者经济衰退的政策行为。在经济没有被有效激活之前,货币发行遭遇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陷阱”,不可能发挥立竿见影的影响。真正通胀预期形成应该是在经济不仅开始复苏,而且有效需求被激活,货币随经济活动开始较快循环,产生数倍的乘数效应和创造货币能力,推动经济较快的增长,带动价格水平加快上涨的时候。所以,没有任何通货膨胀是与货币发行如影随形的。

      中国目前经济呈现的恢复态势,主要显现了政策刺激的效果,民间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尚有待进一步激活。价格水平,不论是PPI还是CPI,还在下降和低位运行,通缩仍然是主要担心,显然还没有形成通胀的压力。

      在全球化特别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论是全球流动性输入,还是全球大宗产品的价格输入,都是中国形成通胀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目前中国没有形成通胀的外部条件。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