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专版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专版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8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建立转板机制正当时
    对当前任何乐观的预言都需谨慎
    我国当前已经形成通胀预期了吗
    “新三板”宜正名
    房产成本从隐秘到大晒的真实意图
    全球10亿人面临饥荒威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对当前任何乐观的预言都需谨慎
    2009年05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傅 勇
      虽然一些市场的好转迹象支持美国经济衰退可能在今年结束的乐观预期,但与此同时,市场上还流行着很多偏悲观的预期。而危机史对当前危机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复苏之路通常相当漫长,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过程很可能还要经历反复。中国经济的困难主要来自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迄今为止,其他主要经济体还没有出现对中国经济有正反馈效应的改善。

      傅 勇

      既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当前危机与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相提并论,因而考察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将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危机如何展开,何时结束。只是,做这样的比较,意味着对当前任何乐观的预言都需谨慎。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近日表示,美国需求“可能正在企稳”,并预言美国经济衰退可能会在今年结束。消费者支出的升温、住宅市场的触底以及一些金融市场的好转迹象支持了此类谨慎乐观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对美国经济走势,市场上还流行着很多偏悲观的预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和难以调和的观点派别,我们现在需要一个相对中性的视角:如果我们把当前危机仅作为历次危机中的一次,或能得以理性考察其可能的演变路径。

      虽然单就美国的情况看,大萧条的时候情况更糟。但是作为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如果放眼全球,2007年全球工业产出的收缩与1929年完全可以等量齐观,而全球范围内的股市、贸易量的下跌幅度甚至明显超过了大萧条开始期。此外,国别数据的分析还发现,美国危机的严重程度显然要超过历次危机的平均水平,将其与战后最严重的5次危机相比,包括1977年的西班牙危机、1987年的挪威危机、1991年的芬兰危机、1991年瑞典危机和1992年的日本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把当前的危机作为最严重的危机中的一个,我们得以推测其可能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哈佛大学的罗格夫和马里兰大学的瑞恩哈特针对包括大萧条在内的20次危机的研究显示,与这些危机的平均表现而言,当前的危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首先,平均而言,危机爆发后的资产市场会经历深度而长久的下跌。房地产价格会经历持续6年的下降,幅度为35%,股市下跌要持续3年半左右,累计跌幅达55%。其次,随着金融危机而来的是产出和就业的显著下滑。平均而言,危机之后失业率将累计上升7个百分点,过程会持续4年以上,产出平均下降超过9%,不过下降的持续时间比失业率上升持续时间明显要短,差不多2年。

      危机史对当前危机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

      其一,即便经济增长企稳,但复苏之路通常相当漫长,不大可能出现V型复苏。历次危机显示,生产可能会较早止跌,但失业率和房地产市场却要经历更长的恶化过程。从这点来说,当前美国出现的好转迹象,即便有可能在年底真的应验,但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还无法同时恢复正常,失业人口可能继续增加,房地产也可能持续低迷,这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并迫使其在低位运行。

      其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过程很可能还要经历反复。几乎任何一次复苏看起来更像是W型。值得记住的是,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美国股票市场出现过4次幅度超过20%的反弹。通常,每一次经济复苏都会在股市上升时被成功预测,但并非每次股市上升,都意味着经济真正复苏。而伯南克做过的研究也显示,走出大萧条的复苏经历了多次反复。1930年11月,第一次银行危机爆发,使得美国从1929年至1930年衰退中实现复苏的努力付诸东流;1931年年中的金融恐慌使初露端倪的经济复苏退化成一场新的衰退;在1933年3月银行休假时,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分别陷入谷底。目前大型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已经降低,但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会一路向好。

      政策方面为当前危机涂抹了些许亮色,但还不足以带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反转。危机爆发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及时性超过了大萧条的开始期。尤其是货币政策,几乎所有危机都显示,货币供应量都同时出现了明显收缩。当前也有信贷紧缩,但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并且基础货币供给出现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还有待加强。现在银行里有了资金,但市场上的投资机会还不足以吸引这些资金,财政政策需要弥补私人经济活动下降后留下的空白。

      美国经济越来越多的触底信号,对中国而言是个利好信号。但笔者认为,现在预期其将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还为时尚早。在将现有的政策力度下,全球经济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完全走出衰退进入上升通道,期间还有可能出现回调。发达经济似乎仍在挣扎着企稳,来自金融部门和制造业的坏消息仍然多过好消息。房地产业尽管出现些许微弱亮光,但复苏无疑道阻且长;或许更加令人沮丧的是,家庭的去杠杆化路途漫漫。现在的消费者负债水平远远高于1980年至1982年或大萧条时的水平。在过去40年的大部分时间内,美国企业债务大多徘徊在GDP的50%至70%之间,但家庭债务却迅速增加,由上世纪80年代中以前低于GDP的50%,上升至2000年的70%,最终达到2007年的100%。

      中国经济的困难主要来自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所以外部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但迄今为止的信息显示,其他主要经济体还没有出现对中国经济有正反馈效应的改善。中国经济要想进一步强化其相对独立的复苏态势,还需要持续的政策努力,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任务仍未结束。(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