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上市公司
  • 7: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专 版
  • 10:专 版
  • 11:专 版
  • 12:专 版
  • 13:专 版
  • 15:信息大全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5 9
    按日期查找
    T4版:艺术财经·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4版:艺术财经·专题
    刘大为
    演绎
    “史诗与牧歌”
    《海上花》把张江当代艺术馆展厅当作品
    “图像的故事”反思图像的历史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图像的故事”反思图像的历史
    2009年05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布劳威尔 酒吧里的老人
      鲁本斯 圣约翰与圣女们对着基督遗体哀恸
      路克 图曼斯 法兰德斯乡村
      ——记《图像的故事——安特卫普古典及新时代大师精品展》

      ⊙本报记者 邱家和

      

      “五一”期间在上海美术馆揭幕的《图像的故事——安特卫普古典及新时代大师精品展》,是一个难得一见的重要展览,难得的不仅是因为这些展品由比利时安特卫普最重要的博物馆出借,其中包括皇家美术馆、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帕拉丁-莫瑞图斯博物馆/印刷厂以及当代美术馆(MuHKA);也是因为安特卫普在历史上、在当代都是显赫的图像发展中枢,长久以来一直在开发图像的各种可能;更是因为展览有意识地将图像时代最早的作品与当代最前卫的尝试互相印证,反思图像的历史。

      

      古代经典:

      追溯图像时代的起源

      从参展的那些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图像历史在16、17世纪经历过一场革命:国际艺术市场诞生于安特卫普,解开了客户对艺术家的束缚,使艺术家为了未知的地点、未知的客户进行创作,导致了新的绘画品类如风景画、静物画等相继出现;同时,印刷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人们能够大量复制图像,为今天的全球化的图像文化打下了基础。

      比利时安特卫普当代美术馆(MuHKA)馆长巴特·德巴尔在追溯这段历史时,把艾德里安·布劳威尔的一幅小画《酒吧里的老人》看作整个展览的“艏饰像”,其最大的特点是着眼于人所不见的小事件,不仅选择整个社会等级体系的底层人物,还选择了微不足道的事物如地上的炭块,甚至在画作的左上角留下了一个拇指印。但著名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却收藏了他至少18件作品。因为鲁本斯了解他以善于捕捉戏剧性的眼光结合精湛的绘画技艺,是个百川汇合的人物,代表其艺术之过去、现在与未来交汇的基础。

      他还指出,在西方图像史上有南部意大利与北方法兰德斯两条线索,而法兰德斯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的艺术市场,使图像传播成为可能;同时,因应这个时代的需求,鲁本斯本人完成了图像时代的奠基任务,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理念造型及北方法兰德斯的物理造型熔于一炉。

      

      当代艺术:

      热衷于“反图像”

      巴特·德巴尔认为,安特卫普地区的当代艺术,至今仍在就“图像”可能的性质与形态推出各种创新提案,但其特点是在定位上往往自觉地与大众传媒别有异趣,同时又偏于严肃,大可称之为“无媒介”或者“他类媒介”艺术。这有一部分植根于其1960年代“叫牌偏低”(偏弱意图)的传统,比如杰夫·戈依斯(Jef Geys)、勒讷·黑瓦尔特(René Heyvaert)、拉乌尔·德基瑟(Raoul De Keyser)、雅克·利晋(Jaques Lizène)、盖伊·米斯(Guy Mees)、杨·孙荷文(Jan Schoonhoven)等几位当代名家。

      他们的杰作显出十足的物质性,几乎可算是“反图像”,或窥探角落,或望向画作的边缘之外。他们将“图像”重新设定为一种特殊的场域。场域中的主角,无非是些几乎无法感知、只能在对图像本身的体验中获得感知的东西。巴特·德巴尔强调,从古代艺术家努力促成适于大众传播需要的图像,到当代艺术努力创作有别于大众传播的图像,这就是艺术在图像史上扮演的特殊角色。正是由于有人高扬个性化的亮点,就艺术的现在与过去持续开拓另类可能的空间。人们在这里营造了一个古今相互映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