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调查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专版
  • A5:股民学校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专版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5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金融·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金融·调查
    探秘中国私人银行业:顶级财富管理者蹒跚前行
    期待一场更精彩的竞争
    别让产品先砸了牌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待一场更精彩的竞争
    2009年05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苹苹
      ⊙本报记者 金苹苹

      

      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市场。

      虽然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数据仍然让人充满期待:2008年末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仍高达30万人,人均可投资资产近3000万元人民币,共持有可投资资产8.8万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众多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私人银行业务,仅在过去的两年中,就相继有近20家中、外资银行陆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尽管如此,相比30万人和约9万亿的市场容量,已有的私人银行的服务渗透力仍显不足。

      采访中,我们发现,准确表述私人银行在国内的发展阶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和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同业相比,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或许一位从业人员的比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较为具象的概念:

      “如果真正的私人银行是一台彩色电视机,那么现在我们的私人银行可能还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尽管色彩不够丰富,却也能给观众提供娱乐的途径。”

      可是,要将黑白电视机变成彩色电视机,又要做多少努力呢?

      如今所谓的私人银行,还仅仅是个人高端客户的理财服务的“升级版”。从产品和投资渠道来看,其专有产品太少,大部分产品则与普通理财产品差异不大。个性化、量身订制的产品还是太少。而类似遗产筹划、信托、奢侈品等方面的投资顾问也几乎没有。

      除此之外,从投资渠道来看,尽管境外市场已对中国投资者逐步开放,但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高净值人群的离岸投资资金比例却只占到10%左右,而在美国,这个比例是20%,在欧洲则高达30%。虽说资金“出海”风险不小,外汇管制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的流动,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相信在未来,离岸投资也将成为众多私人银行客户的重要需求之一。

      因而,当中国的私人银行同业竞争尚处在非常狭窄的产品服务门类之中,没有更多针对客户的量身订制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很难想象未来这台黑白电视机如何变成顶端客户们向往的大彩电。

      业内专家建议,如果各家私人银行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实力,对客户进行细分,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业务和产品,进行一场差异化竞争,相信未来的市场上,私人银行业将可能出现更为精彩、各有所强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