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1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下半年我国原材料市场继续升温
    价格信号透露出
    经济增长三大困惑
    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价格信号透露出经济增长三大困惑
    2009年05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今年4月及1至4月的价格数据。由于价格信号是供求双方当期交易的真实写照,因此,其中透露的许多信息耐人寻味。据此分析,这些数据至少折射出当前经济面临的三大困惑,即内需的困惑,外需的困惑和政策的困惑。

      在讨论这三大困惑之前,有必要对价格数据做一些梳理。据报道,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0.2%。1至4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8%;4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6%,1至4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在这里,统计部门没给出月环比数据。

      孤立地看这些数字,很难说明什么。但把它放到近年的年度数据,以及去年以来的月度数据里做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些名堂来了。

      从年度数据看,2008年是近8年来CPI涨幅最高的一年,全年高达5.90%。从月度数据看,去年4月又是该年CPI涨幅最高的月份之一,高达8.5%,而当年的最高点在2月份,高达8.7%。因此,无论从年度还是月度看,去年这两个月的CPI都处在不可持续的发烧位置。而今年,在全球经济都陷入了蓝灯区的情况下,CPI同比出现明显回落,那是很自然的事。

      同样道理,从年度数据看,2008年也是近8年来PPI涨幅最高的一年,全年上涨6.90%,涨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月度数据看,去年PPI涨幅最高点是在7、8月份,分别高达10.0%和10.1%。而去年4月的PPI涨幅也高达8.1%。因此,相对于去年发烧的PPI,今年4月同比有明显回落也是必然的事,只是这个降幅过大、过猛,显示出经济波动非常剧烈。

      如果再对CPI和PPI的涨跌顺序,以及这两个指标在今年4月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分析,更可以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PPI有尾随CPI波动的迹象。据对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这16个月间CPI和PPI月度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CPI的高峰是在去年2月,上涨8.7%,低谷是在今年2月,下跌1.6%;而PPI的高峰是在去年8月,上涨10.1%,低谷是在今年4月,下跌6.6%。按照通常所说的传导机制,上游的PPI应领先于CPI。但事实正好相反。怎么来解释这一现象呢?很显然,CPI是居民最终消费的反映,CPI的波动领先于PPI,这个事实表明,近几个月来是最终消费决定了价格走向。

      其次,PPI比CPI波幅更大,表现得更为极端。从最近这16个月的月度数据看,CPI的振幅为10.3个百分点,而PPI的振幅为16.7个百分点。而在今年4月的CPI数据中,食品下降1.3%,非食品下降1.5%,消费品下降1.5%,服务项目下降1.4%,降幅都在2个百分点之内。但同期的PPI数据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下降8.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下降1.7%。同比降幅明显高于CPI。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其一,经济景气还未好转,供求关系很不稳定。CPI和PPI在16个月内上蹿下跳,表明需求不稳,企业生产更是在忐忑中运行。其二,企业赢利前景难测,利润趋势不容乐观。对企业来说,CPI和PPI的大幅下滑,意味着利润空间将被大大挤压。其三,经济刺激政策效果如何,有待观察。自去年11月推出一系列刺激措施以来,已有5个多月时间。虽有时滞效应,但投资力度如此之大,还没有在价格上反映出来,未免有些蹊跷。

      由此来谈三大困惑,就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了。首先是内需的困惑。内需有两块,一块是投资,一块是消费。现在是外需急剧萎缩,部分涉外产能过剩,而国内消费需求暂时又填不了这个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加大投资,实际上是加大供给。而从长计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固然有利于后代,也能增加当期的GDP。但激发居民的即期消费,更是当务之急,需要做更多工作。

      其次是外需的困惑。从近几个月的进出口情况,以及利用外资情况看,尽管动用了多种办法,包括累次调高出口退税率,扩大货币互换等,为稳定外贸采取了多种措施,外贸下滑有所缓解,但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用什么方式来降低对外依存度,以最小代价保持内外需平衡,不做赔钱的买卖,也是一个需要从战略上考虑的问题。

      再次是政策的困惑。从CPI和PPI波动情况看,价格同比下滑可能还会延续一两个月时间,但去年的价格数据,从巅峰到谷底,是反常的表现,不足为训。其他数据也有类似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财政与货币政策何去何从,恐怕更多的要考虑最终需求,即国内城乡居民最终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惟有如此,才能穿过数据迷雾,走上经济振兴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