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焦点
  • 8:金融·证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观点评论
  • A5:上市公司
  • A6:产业·公司
  • A7:股民学校
  • A8:信息大全
  • A9:专版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对话
  • B16:基金·对话
  •  
      2009 5 1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0版:基金·私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0版:基金·私募
    阳光私募:又到业绩分化时
    看涨还是看跌?
    这是个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看涨还是看跌?这是个问题
    2009年05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弘文
      ⊙本报记者 弘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莎士比亚的名句。而这句话,恰好可以套在最近的私募基金投资者的心里。只不过,烦恼的问题转化成了“看涨还是看跌。”

      根据记者了解,目前私募机构整体的观点分化的相当明显。无论是,近年业绩整体优秀的私募,还是业绩落后的私募,或者是看好长期的私募都出现了严重的观点分化。

      其中,过往业绩优秀的、投资经验较为丰富的族群,整体的观点没有特别乐观。其观点分歧主要是是否在近期明显下调仓位。换句话说,主要是分为改为防御策略等待调整、观点上不看多但策略上做多的两派。

      整体上认为调整者,主要的依据是目前的市场表现和股票估值。一些投资人认为,部分股票泡沫化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而大盘股则连续启动多次都无法完成应有之使命。整个市场的小盘股和大盘股的整体估值差异上升到2.5倍以上等。这些都让部分投资者感到压力。并进而进行一定程度的防御或换股操作。

      相比较而言,策略上做多和观点上不看好的投资者的操作方法更为讨巧些。这些投资者多半为由下至上的投资风格。强调不观测市场,通过个股精选回避市场整体风险等观点。

      此外,还有机构表示会采取一定的交易策略来控制风险。比如,设定跟随而上的止损点等。持股待涨但随时观测行情变化。这批投资者目前整体业相当主动。

      而今年整体业绩中后游的机构的观点分化也很明显。

      其中,尤其是部分去年业绩下跌较多的机构,明显的看好市场。他们的依据,或者是认为中国经济领先全球见底后领先全球复苏的可能越来越大。或是认为,今年会是去年整体市道的反弹等,对于基本面和估值的乐观促使了一批阳光私募采取积极操作策略。

      同时,对于中国宏观经济不乐观,进而对市场悲观的私募也依旧存在。其观点核心是,此次经济增长并不会顺畅,中国经济必将二次探底,以及担心流动性逆转可能带来重大的市场风险等等。

      而无论他们采取何种策略,业绩心理压力和市场压力则是他们的最重要的干扰项。

      另外,一些奉行长期的投资者,也在最近出现较大分歧。不过,他们的分歧重点,似乎更明显的集中在企业盈利的长期表现和合理估值上。这其中,部分长期的价值投资者明确表示,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并认为,无论何种情况,中国经济未来大幅向上是大趋势,因此考虑积极把握和持有目前的长期品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