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财经要闻
  • 5:专版
  • 6:价值报告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观点评论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1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观点评论
    美国教授造了“上港”新词
    让消费金融公司打开内需“新天地”
    各持一说
    中国经济可能运行在“U”型中间部分
    在克鲁格曼与中国学者激辩的背后
    中石油不妨选择配股再融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可能运行在“U”型中间部分
    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熀松
      刘熀松

      中国经济已经见到了最坏的情况,正在逐步好转。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急剧下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高盛(亚洲)联合开发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结果表明,自去年12月以来,先行指数已连续4个月回升,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该指数分别为97.4、98.0、98.6、99.1、99.7。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5个月回升,去年11月到今年4月该指数分别为38.8、41.2、45.3、49.0、52.4、53.5。今年1至4月新增信贷规模高达5.17万亿元,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高达29.72%。广义货币供应量超常规增长, 4月达到了25.95%,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达到了17.48%。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28.8%,真实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了15%,真实增速比去年同期高了3.6个百分点。股市反弹,房市回暖,车市表现超过预期: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显露了复苏迹象。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并不表明经济马上会进入新一轮景气上升期,当前经济出现的好转是与最坏情况相比而言的,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4%掉到了6.1%之后出现的好转,而目前还看不到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9.8%的可能。而且就将来的最高经济增长速度来讲,中国经济再要达到两位数增长将越来越难,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很可能是下一轮经济上升期的最高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的好转不会一马平川,期间可能还会有反复,未来数月运行“U”字型中间部分的可能居大,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中国经济将蓄积新一轮景气上升期的能量。理由是:

      其一,美国经济的恢复需要时间。尽管美国经济下滑速度明显减缓,出现了衰退将要结束的迹象,但由于企业、居民家庭、金融机构、政府修复资产负债表的缘故,也由于美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经济复苏后只可能保持低速增长,而且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欧洲、日本也是如此。

      其二,即使当前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出口好转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上调、美元贬值,外需恢复到正常水平,外贸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恢复到原先的水平,都是需要时间的。

      其三,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分别下降了0.8%、5.1%,说明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消化这些产能还需要时间。一季度工业增长速度只有5.1%、就业形势严峻、税收和财政收入负增长,用电量还在小幅度下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四,民间投资在逐步恢复,但信心的恢复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其五,春节后的房地产市场上涨不具备持续性。全球房地产价格普遍下跌,中国房地产价格基本上没有跌,这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显得更高。2009年2月美国二手房销售价格的中位数是16.54万美元,新房销售中间价是20.9万美元。国内的房价基本上赶上了美国。因此,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空间上看,此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都还没有结束。

      其六,股市在2600点以上的上涨很难具备持续性。2600点的股市对应的市盈率是31倍,市净率是3.3倍。从估值来讲,已然全球最高。从证券化率(含香港)来讲,和美国相当。流通市值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达到30%左右。这样的股市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基础。

      最后,上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运行了8年,而且2007年是经济景气的大顶(标志是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出现供不应求),因此,这轮调整不可能短短两年就结束。

      现在很多人担心货币投放太多,会导致通货膨胀。我觉得目前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目前要担忧的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货币投放过多最终会带来通货膨胀,但短期不一定,这里有个货币流动速度的问题。如果市场主体拿到钱以后,不去消费,而是存款;不到实体经济中去投资,而是到股市上去投机,那么,短期来看,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下降的,这时很难形成通货膨胀。美国更不会,因为美国多投放的货币都去填金融机构窟窿了,根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从总供求关系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在外需下降后,原来的生产能力要转到国内销售,国内的供给增加,这时候物价全面上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数据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4.6个百分点。据此可以判断,至少年内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