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以丰富的劳动力禀赋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但过高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让我国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出口成为了重灾区。
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历来由三驾马车并驾拉动,但是如今,其中之一的出口突然残缺,我们还能否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如何维持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为了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决策部门及时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还通过密集出台区域经济新政,由点及面地带动各地发展。经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区域方面的政策,正以平均每月一项的高频率出台。
在区域经济政策频出的背后,应该说,这正是符合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记者了解到,我国大部分的工业集中东部沿海,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间产业布局不均衡。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层层递进,进展有章可循。然而,面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部分在东部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产生了转移的压力和动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在一夜间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时代使命与责任,并因此上升为新的国家战略。
回顾历史,1978年,1990年,1998年是我国改革三十年来市场化程度层层递进的关键时期。市场化突进的背景无一例外是中央政府放权,地方政府或者微观主体开始自我创新。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告诉记者,目前出台区域经济的做法比前三次的放权让利更有实际意义。
他认为,这次政府的区域振兴规划更有针对性,结合着产业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了起来。比如,政府对上海的要求是建设“两个中心”,这显然是适应了其产业升级,从制造业为主转向金融服务业,对接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对海西区的扶持,自然是对接台湾产业的转移,加强亚洲地区区域融合。北部湾、环渤海、东北振兴以及长株潭等的区域振兴都可以看到上述指导思路的影子。
在全球经济到底是V型、L型、W型走势尚存疑惑的时候,区域经济正以一个全新的概念,促进着对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发展。通过一个小圈圈的促动,进而带动一个大圈圈,大圈圈与小圈圈之间串连成片……这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一个创新做法。
在今年经济“保八”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正以一个新的角色,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决策层竭力呵护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坚信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古诗——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