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有报道称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而与此同时,海南国际旅游岛、重庆“两江新区”、深圳综合改革配套也有望获批。区域经济正以风起云涌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报记者 吴芳兰 阮奇
在通过产业振兴经济的途径之外,区域经济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向记者表示,“这或许是在产业振兴之外,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新思路。”
这样的新思路,在近半年来显得尤为明显。区域经济区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而在区域经济风起云涌的背后,是我国经济形势变化的内在要求。记者了解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种发展模式——从单纯依靠外来投资,到三来一补加工为主的出口,再到制造业。但这3种模式在本次金融危机面前,均显得较为苍白,让企业和地方政府难以单独应对。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教授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程度由此应运而生。
区域经济临危受命,既承担着经济增长由外向到内涵转变的使命,又承担着促使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责任。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放在国外的。”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说。
他认为,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失衡的真正原因在于,外贸依存度太高,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但国际上也没有这样大市场可能容纳中国这样大的生产能力。
“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思路正在转变。”彭真怀教授说,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起点上,从外需过渡到外需经济和内需经济相结合,并逐步以内需为主体的经济,而区域经济目前正承担着这个历史使命。
其实,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就已经发展区域经济,这体现了经济决策者的先见之明。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北起东北三省(东北振兴),沿海岸线一路向南,环渤海湾、长三角、海西、珠三角、海南、北部湾等经济圈一圈扣一圈,在我国沿海地区画出了漂亮的一“撇”。
借着经济调整的时机,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中最具活力的领域。
在区域振兴的背景下,中部6省、成渝地区正享受着国家资金和政策的高度关注,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开工,使这些区域从“经济大后方”一跃成为一季度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工业经济增幅放缓的东部也没有停顿下来,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成为重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世博会、“大浦东”、迪士尼项目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凤春向记者表示,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的复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投入的规模和节奏。不管是美国盖特纳的计划,还是我国的4万亿投资,都是一个目的,即通过政府的汲水政策换来微观主体自我生存能力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