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信息披露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5 22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从三方面重新审视中国内需的战略定位
    中国要谨防出现资产负债表型衰退
    如何将外汇储备
    转化为战略资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何将外汇储备转化为战略资源
    2009年05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国旺
      ⊙李国旺

      

      当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而庞大的外汇储备积累是建立在广大民工低收入的基础之上,如何解决高外汇储备与民工低收入之间的矛盾是解决国内消费增长不足的关键所在。

      但鉴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剩余劳动力只能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外向型产业转移。因而,在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问题上,我们既要眼睛向内,更要放眼全球,要发挥外汇储备的积极作用。

      当然,如果使用不当,过多外汇储备将会成为影响国内流动性泛滥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如何将外汇储备从货币形态转变成解决金融“危机”的战略资源,这是我们实施金融创新的蓝海战略或重要方向。

      第一,通过金融创新,建立对外农业移民战略和农业投资战略安排。一是直接向地多人少的国家租用或者收购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如果国家出面可能会遇到阻力,但国家可以“化整为零”,即通过财政援助,帮助农民组织“国际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方便农民对外进行规模化农业开发。比如,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与广阔的非洲大地进行了有机结合,产生了国内农村无法达到的经济效益。国家财政可以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外交及业务技能知识培训、外语培训和财政免费提供出国务农的“商业保险”等政策,为出国务农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收购占有丰富土地资源的国际上市公司股权。粮食已经成为国际战略竞争中的战略武器。庞大人口基数下5%的进口需求,会被国际资本放大成粮食版的“中国概念”,使我们的进口成本成倍上升。收购或者参股具有丰富土地资源的海外上市公司,中国就有可能在粮食战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对冲国际粮食价格上升的负面影响。如果从国际视野上处理好粮食供应与价格平衡问题,外汇的战备作用就会发挥极致。

      第二,通过金融创新,在农村建立各类保障制度。外汇储备高企,与农村劳动者转移出来的民工功不可没。如果有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财政转移支付,比如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医疗教育机制,解除农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并享受教育方面的全民待遇,则农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会大大提高,一举扭转改革三十年来农村消费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城市的局面。

      果能如此,农民在解决后顾之忧后,能解放思想,敢于消费、能够消费、方便消费,并向享受和发展消费发展。换句话说,农民养老、医疗和教育由国家财政特别是外汇转移支出来实现了,中国就可以通过内需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惠民政策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起码对中国内需的拉动有望持续30年。当中国经济奇迹再次创造后,A股市场的发展将具备经济基本面的可靠支持。

      第三,通过货币政策创新,稳定中国资产价格。在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下,2007年开始讨论的“流动性泛滥”问题在中国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流动性泛滥”是因为在过去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对流入的国际资本被动结汇的结果。

      一旦热钱撤离,流动性泛滥就有可能转变为流动性紧缺。2008年的中国经济就处于这种“似滥实紧”的状态,即流动性停滞于金融体系,但实体经济面临衰退却得不到流动性的及时滋养。2008年下半年的热钱撤离和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的相互影响,直接导致了中国资本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

      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要及时观察国际资本流动对外汇储备变动及对国内流动性变动的深度影响。也就是说,要监视国际资本是否撤离了或撤离了多少,判断对外汇储备变化及其国内流动性变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真的出现了热钱撤离,那我们就必须及时向市场补充或注入资金或流动性,以弥补热钱撤离后造成流动性不足的市场风险,并给予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以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为A股市场的平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从2008年11月开始,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从紧”迅速转为“宽松”,以防止经济衰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已从传统的宏观调控转向危机处理下的货币政策创新,即迅速通过贷款规模扩大,扭转流动性短缺状况,从而为稳定中国资产价格和恢复投资者信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