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指数几乎从股市初期就伴随着上市公司出现,但指数投资则要始于2005年上证50ETF的诞生。商品期货市场指数化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不仅是中国,世界上也是如此。尽管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商品期货交易早在1865年就开始出现,但第一个商品指数CRB则在1957年才开始。多数商品指数也是产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目前全球主要商品指数有:标普-高盛商品指数、道琼斯-AIG商品指数、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德意志银行流通商品指数、路透-Jefferies商品研究局指数、JP摩根商品指数等。而商品指数投资基金大发展则是在2002年之后的事了。其中追踪高盛商品指数的基金最多,其石油比重很高,几乎可以称为石油指数基金。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商品交易长期处于贸易范畴之内,基本参与主体是产业链相关企业和投机者。没有主要的长期投资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多是与生产经营相关进行套期保值,而投机者主要是根据供求关系短期获利。由个人投资发展而来的商品管理顾问,也多是采用以技术模型为主导的策略。直到大型机构投资人、养老基金等发现商品加入到股票债券组合中可以优化资产配置,商品指数交易才得到重视。二是商品宏观属性的发展变化。在通常情况下,商品价格主要由自身实际的供求关系决定,投资需求不大,但是由于2002年以来以美元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体系持续贬值,硬资产的保值观念再度出现在投资界中,出现了大量投资保值需求,这种投资需求主要是通过持有期货合约,只买涨不卖空的方式出现,商品指数投资才开始大行其道。商品指数基金六年时间内规模从不足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700亿美元以上。三是技术性因素,商品期货合约的存续时间短,长期持有成本高,换月价差不利时对持有收益影响较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对商品指数投资需求很高,主要原因一是商品宏观属性在各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更加明显。二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商品市场生产消费主体发生了很大转移。三是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在关注商品市场的变化,一旦政策放开,机构介入兴趣高。但商品指数投资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缺少最关键的能源商品——石油。部分生产消费量很大的商品如小麦、稻谷、玉米等由于国家价格管理能力极强,市场波动低。并且政策对大型机构投资人参与商品期货市场仍然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