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6 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半年猛涨500% 国际海运市场反弹能否持续
    投机性因素
    影响BDI走势
    外贸回暖迹象显现 高新技术产品成主力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贸回暖迹象显现 高新技术产品成主力军
    2009年06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兵兵
      外贸回暖迹象显现

      高新技术产品成主力军

      ⊙本报记者 于兵兵

      

      虽然一季度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大幅下降,集装箱航线的运价和运量也均在底部徘徊,但4月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种种回暖迹象已经开始显现。

      

      对外贸易出现回暖迹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额为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额为1832亿美元,下降30.9%。

      统计局公布的分析报告显示,4月以来,国际贸易与国内进出口形势已现微妙变化,基于扶持政策的持续刺激效应日渐显现,加之外贸企业的主动应对,我国进出口同比降幅正显著收窄,环比呈现乐观增长,对外贸易已现回暖迹象。

      广东中山某电子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因为买家对经济形势不乐观,纷纷清理库存,直接影响了对产品的购买量。进入4月份以后,公司订单开始明显增多。“他们对金融危机情况有了大致的判断,库存也清理得差不多,所以订单又来了。”该负责人称。

      另外一家音响企业则预测,只要第三季度的市场情况依然稳定,进入第四季度的出口形势会大为好转。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升

      业内人士判断,未来,电子、信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出口主力军。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在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不好,但中国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其出口在大幅度上升。

      据了解,今年1至5月份,进出口银行共发放贷款400亿元左右,主要投向包括船舶、发电设备等在内的装备制造业以及海外承包工程等领域。李若谷表示,为应对金融危机,进出口银行将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海外承包工程,目的是使中国经济能够和世界经济更好地对接。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则指出,相比出口退税等政策,完善企业产业结构,进而增强企议价能力是出口型企业的根本。“每次提高出口退税率都会成为很多海外客户压价的理由,我方企业从中得不到任何实惠。”

      

      积极吸引先进制造业

      梅新育认为,为了充分利用危机淘汰竞争对手,中国需要通过扩张内需和在一定时期内适度加大出口激励措施力度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度过难关,但更需要积极地吸引先进制造业生产能力向中国转移。“因为繁荣时期利润空间大,终端销售商、厂商可能没有动力从中国进货;萧条时期价格竞争激化,终端销售商、厂商利润空间缩小,订单和生产向中国转移的动力加强。正因为如此,中兴通讯等一批在自主创新方面着力较多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在危机时期反而实现了增长。”梅新育称。

      对于初现暖意的进出口形势,专家也提醒,随着发达经济体由危机步入衰退或萧条,何时企稳尚待观察,外需萎缩难以发生根本改变,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李若谷也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部需求减少,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面临严峻形势。“由于很多出口是加工贸易、来料加工,一旦外部订单减少,出口上不去,进口也会相应减少,甚至进口的下降幅度比出口还要大。”李若谷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