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6 5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美国的“美元”态度与中美经济走向
    不要忽视经济盲点:
    市场的价格扭曲功能
    区域经济新变化正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区域经济新变化正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009年06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达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和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今后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区投资的比重;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使区域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的抑制。

      ⊙ 梁达

      

      一、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在金融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的形势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积极变化是区域经济格局趋于协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珠三角的主体广东省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创下20年内的最低水平,仅为5.6%。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今年一季度内蒙古地区GDP增速达15%,安徽省增长11.6%,四川省增长10.8%,湖北省增长为10%。城市间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2008年经济增速最快的10座中国城市中,有8个城市来自内蒙古、辽宁和吉林。

      另据统计,一季度,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中部地区8.1和6.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比1-2月增速高6.9个百分点,广西、四川、内蒙古同比分别增长19.8%、19.2%、19.0%,分居全国第2至4位。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西部地区仍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增长12.7%,分别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快6个和7.2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今年一季度,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42亿元,同比增长46.2%,高于全国加总平均水平18.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东部、中部地区26.4和11.9个百分点。 1-4月累计,西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6%和35.3%,快于东部地区23.9和23.9个百分点。

      从城乡消费品市场看,一至四月累计,农村市场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6.9%,高出城市2.8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贡献率由29.4%上升到35.9%,提高6.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发展快于城市,并呈加速增长趋势,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也是扩内需、促消费企盼的效果。

      从区域市场看,中、西部地区零售额同比增长18.6%和18.2%,分别高于东部地区2.9和2.5个百分点。我国东部地区已进入产业升级阶段,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扩大了消费规模。此外,由于中、西部地区对出口需求的依赖小于东部地区,商品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相对小于东部地区。从2008年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与上年相比,零售额增速分别为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4.9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分别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

      从进出口数据看,一季度,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73.79亿美元,同比下降20.8%,降幅比全国加总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7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6.6%;出口102.52亿美元,同比下降16.2%。其中3月,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66.56亿美元,同比下降16.3% ,单月进出口贸易增速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影响,部分原材料产品出口型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看出,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区域增长点正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变,区域经济格局正在重构。在4万亿元投资的强力拉动下,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正在发力,率先回暖的迹象明显。辽宁省的大连、沈阳,吉林省的长春和湖北省的武汉等城市,如果未来3年仍然保持GDP在15%左右的增速,将在区域结构重构中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可以确定,这种区域结构的变化将有力地改变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对于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9.8%的年均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渐突出,并呈逐步扩大之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仅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挑战。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长期持续扩大所造成的现实和潜在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面对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国家实施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的区域经济政策,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和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区域经济的重构有其必然性。一是金融危机导致外需的急剧萎缩,使得以出口为主的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受到打击;二是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基建项目和工业项目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基建项目基本完善,此次大项目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区域。反映到GDP和投资增速度上,一季度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就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再分配不断改善区域经济不平衡,但几十年的资金投入并未突破区域发展瓶颈的桎梏,东部、中西和东北等经济发展依然处于条块分割的状态,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传导机制还未形成。由于地区发展差别较大,使得各区域之间出现鸿沟和落差,导致人流、物流统一的大市场框架难以形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全面施行和落实。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这给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带来契机。当外需持续回落时,决策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内陆省份。     

      从发展趋势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持续快速增长,宏观面决定了区域发展差距将会继续存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国家实施的多种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将会逐渐产生积极效应,并将会有效缩小或减缓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主要依据是:

      1、缓解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政策环境已基本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后,国家将会更加关注并实施更多的扶持政策,不断增强落后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中、西部提供更多的区域间分工和合作机遇, 从而使中、西部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这些都将有效遏制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区域经济圈内的整合,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将带动巨大的投资与就业机会,如“泛珠三角”内的港珠澳大桥,投资超过700亿;长三角沪杭高铁,投资额将近300亿;连接京津唐与长三角的京沪高铁,投资更超过2000亿元。而随着东南沿海产业加速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具有一定制造业基础的地区转移,中西部区域经济也将日益成型。

      此外,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地方政府也纷纷向周边省份伸手,整合区位、资源、市场等组合优势,努力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2、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仍将会对区域差距形成直接影响。发展起点越是低下,对后续发展的制约作用就越强,而且对一定发展过程中的绝对差距拉大具有重要影响。区域资源与能源分布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仍然是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基础、体制文化等差异将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强化。同时, 促进中、西部快速增长的某些周期性、政策性因素和结构性问题,如资源约束的缓解、国债资金投入的减少和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等,也有可能对中、西部地区下一步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是地理位置、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政策制度和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演变过程, 缩小区域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区域差距的扩大或缩小也取决于这些因素的变化。必须认识到缩小或减缓差距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需要我们做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宏观面决定了区域发展差距将会继续存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苗头将会得到有效的抑制,在短期内将会控制在一定区间范围内,逐步缩小的可能性较大。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目前国家现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考虑,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央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要建立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2、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区投资的比重。国家应逐步提高在西部地区投资的比重,在能够调控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更多地向西部地区倾斜,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上也要向西部地区倾斜。采取适当的政策鼓励外资和内资到西部地区发展“瓶颈”产业、电力建设、交通通讯设施及矿产资源开发,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和对内外资的吸引力。

      3、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新的税收政策应有利于促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消除当前形式上不公平、效果上更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逆向调节。税收政策应配合产业政策向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倾斜,提供所得税减免的优惠。由于这些行业正是西部地区比较薄弱的产业或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实施面向产业的税收倾斜实际上是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倾斜,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够起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作者系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