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个月来,全球股市、期市等投资品市场,在经历了一番雪崩式的暴跌之后,出现了强劲反弹。个别市场的月涨幅,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以至于大部分社会公众投资人,在蒙受了巨大损失、尚未从金融海啸的余悸中缓过神来,现在又陷入了对整个市场的迷惑与躁动之中。
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呢?尽管说法很多,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事实,这就是市场的定价功能问题。在大起大落的市场中,市场不是发现价值,而是扭曲价值;不是合理定价,而是扭曲价格。这种定价功能的严重扭曲,如果不被及早预警,那么,在宏观上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在微观上则会误导企业,造成经营损失,从而为经济复苏增添新的障碍。
举例来说,国际油价从去年7月的140多美元,跌至去年年底的30多美元,又从今年年初的40多美元升至目前的60多美元。特别是5月份,一个月时间,猛涨了30%多。从狂泻到急升,这种过山车般的走势,反映了当前世界经济对原油的需求真相吗?当然不是。不仅原油市场如此,其他大宗商品市场也是这样,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幅振荡。以至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新的价格困扰。
再说股市,也是这样。以沪综指为例,从2007年10月的6100多点,跌至2008年11月的1600多点,一年时间股指跌去了七成。尔后又从去年11月的1600多点,上升至目前的2700多点,6个月时间,推升了1100多点。这种暴跌急涨,反映了投资品的真实价值了吗?当然不是,而是通过扭曲的价格效应,对大部分入市者的资金与筹码进行洗牌。不仅沪市如此,其他亚洲及欧美市场也是这样。只是亚洲的市场表现得更激烈一些。
除了投资市场外,其他消费品市场也有类似情况。比如猪肉价格,在去年年初一路飙升,成为特殊的通胀指标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政府为了平抑肉价,不得不采取多种办法,一方面调用库存,另一方面采取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民多养猪。但时隔一年,肉价持续下跌,养猪的农民又陷入了困境。肉价的大起大落,是吃猪肉的人的需求有很大变化吗?当然不是。它也跟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和市场炒作有直接关系。
从资本市场到商品市场,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在价格的非理性波动方面,可以举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从这些例子中,人们可以看到什么?不是“无形之手”的优点,不是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而是在更多时候,呈现出来的价格扭曲功能,是市场主力通过价格宽幅振荡以及由此引发的财富聚散效应,来达到敛财的目的。这就是市场的定价机制与功能出现异化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经典的教科书中,可不是这么看的。通常人们总是把市场的优化配置功能,特别是价格发现功能,强调得比较多,以至于在做重大的市场化改革或金融产品创新时,常常会有意突出这些原则。殊不知市场也有它的负面性和负面功能。特别在一个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市场上,这种负面效应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平常。
具体而言,市场对价格的扭曲性影响,主要是通过“三信”即信息、信用和信心这三大途径来实现的。首先是信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影响市场趋势,包括对市场整体趋势和具体投资品发趋势施加影响。如一些机构的推出研究报告,在时点上就有玄机;其次是信用,通过操控资金和筹码来影响市场趋势和投资品价格走向。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其三是信心,通过游走在各种媒体之间的忽悠者的言论,来影响公众的信心和预期,也是造成价格非理性波动的原因之一。
由此观察,只有在一个信息完全透明、对称,市场主力的投资行为受到“三公”原则有效制约,而媒体对各种信息的传播能够及时、完整、真实、准确,而大部分社会公众又是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定价功能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对照这样的要求看市场,显然有很大距离。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突破认识盲点,对市场的价格扭曲功能及其负面效应保持一份警惕,无论对管理层,还是市场各方,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