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6 5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美国的“美元”态度与中美经济走向
    不要忽视经济盲点:
    市场的价格扭曲功能
    区域经济新变化正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的“美元”态度与中美经济走向
    2009年06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潘正彦
      美国财长盖特纳访华给中美经济关系带来新的思考,很值得我们关注。从目前来看,首先是给我们带来美国政府及美联储对美元的“态度”,其次是给我们带来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最新“态度”。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或偏强势较为可取,这也可显示中国对人民币的“货币主权”。而这一“态度”与美国并没有很明显的冲突。

      ⊙ 潘正彦

      

      盖特纳作为美国新政府的代表,对中国的访问中有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除了敏感的政治问题外,在经济问题方面,中美贸易、美元地位和人民币汇率等,显然是主要方面。盖特纳带来新的东西,即中美能否在经济问题上达成更多的相似、甚至一致,很值得分析和思考。

      首先,盖特纳给我们带来了美国政府及美联储对美元的“态度”。次贷危机后,美元的走势与动向一直为各方十分关注,当然也是中美双方十分关心的问题。但是,在次贷危机的变化发展中,美元的走势始终令人捉摸不透。

      开始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却“导致”美元的逆势走强——自2008年9月到今年3月美元对欧元、英镑都有15%以上的升值。今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收购3000亿美元长期债券开始,美元开始不断下跌。5月的最后一周,美元指数跌至79.805,距离今年3月4日的最高点89.624已经跌去了10.95%,也创下了5个月来的最低点。但是,美元(指数)到底是继续不断走弱,还是基本见底?可能很难简单的判断。因为,美元(指数)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但是,对今年美元(指数)走势有几方面是必须考虑的。

      一是美元(指数)与全球经济复苏的关系。有数据表明,欧元是一种顺周期货币,而美元则是逆周期货币。即欧元对美元汇率与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原油价格、标普500指数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与10年期与通胀挂钩债券(TIPS)收益率之间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关系。2001、2002年与2001年经济衰退到经济见底时的美元走势似乎就是如此。当2001年经济衰退时美元却出现了走强,而2002年初经济预期见底后,美元随即大幅下跌。当前,对全球经济是否正在见底,分歧还比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波罗的海货运指数、原油价格和标普500指数看似均已见底,这就意味着美元对欧元的下行空间确实仍然存在。但是,考虑到今年以来美元指数的下跌幅度,进一步跌幅应该说不会很大。

      二是美国政府、美联储对美元的“态度”。他们考虑美元的地位显然是很实际的,即美国的利益。不仅要考虑美元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而且还可能要更多地考虑美元走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必须明白,美国是实用主义者。美国现在和未来采取任何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从当前看,美国采取任何行为的主要目的就是提振经济,而不管是不是针对什么其它国家。因此,从美元走强对美国经济的关系看,由于今年一季度美联储局采取增加美元供应量的量化放松政策将在今年二、三季度开始发挥效用,市场将重新关注利率的相对水平而非利率变动的方向。这样,就提高了美联储局进一步调整利率的余地,美元的走势就不会完全向下。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美国不仅是一个负债大国,而且仍然需要继续增加负债。美国既不会也很难一味利用美元贬值来实施通货膨胀,将大部分负债“蒸发”掉(有许多人确实这样认为,但实际上太“明白”的便宜谁也不会轻易地“捡”),因为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由通胀演变成“滞胀”。同时,美国仍然需要美元对世界的吸引力和“需要”,就必须保持美元强大。因此,美元的走势将与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的走势密切相关。显然,盖特纳给我们不仅会带来美国政府对美元的“态度”,而且还包括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判断。无论从哪一方面(美国发行国债、经济发展、进出口等)来看,美国政府都不会放弃对美元的“控制”。尤其在经历了近来的大幅度波动之后,美元指数很可能在可控的范围内波动。这也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所愿意看到的--从各国外汇储备结构和当前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考察就是如此。因此,对美元的态度还是存在达到“共识”的可能性的。

      其次,盖特纳给我们带来了美国政府对人民币的最新“态度”。次贷危机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也同样令人捉摸不透。一方面,从左右人民币汇率的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等主要因素考察,当去年第四季度外汇储备出现月度负增长状况的时候,很多人认为,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外资流入下降、部分短期游资流出、中国贸易顺差增速放缓,外资流入增速难以恢复较高水平,预计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速将呈现稳步回落态势。但是,2009年一季度公布数据显示,国家外汇储备仍然大幅度上升,并没有延续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出现月度负增长状况。

      其中,原因也很简单:确实如“预料”的那样,一季度中国的进出口继续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中国进出口的下降幅度如此不均衡,超出预料,进口下降的幅度远大于出口下降的幅度,从而导致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还是有增无减。外汇储备增速不放缓,不仅直接对人民币汇率(尤其是对美元的汇率)产生压力,客观上抵消了中国的部分刺激出口措施。如果中国进出口的不均衡状况继续下去(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将会持续构成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这恐怕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另一方面,有关人民币的“两个汇率”问题——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有效汇率。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看,去年下半年,在次贷危机的发展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摆脱了2005年以来单边升值的走势,开始出现了波动。虽然有时出现几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 “单边下跌”,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在比较小的区间内波动的。而从人民币有效汇率看,就不是如此简单了。人民币有效汇率基本上处于回落中。这当然就引来了很多争议,包括对人民币汇率是否受到控制的敏感问题。美国在人民币的“两个汇率”问题上似乎占有一定的谈判优势,但鉴于美国必须权衡中国对美国国债需要的可能性,而且要考虑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尽管盖特纳带来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最新“态度”仍然可能是“压力”,但会更谨慎一些。

      对于人民币汇率(主要是对美元的汇率)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是必然的。但是,是否存在达到“共识”的可能性呢?是存在的。笔者曾在去年8月份撰文认为,主导人民币强势趋势的主要因素没有改变,构成人民币升值的市场基础仍然存在。现在,笔者的基本观点没有变化。而且,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层面,保持人民币的相对强势,符合中国谋求国际经济秩序变局的战略诉求,有利于在IMF等全球性经济和金融组织中占据更重要位置,这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难得的机会。

      在国际经济中,货币贬值曾经被认为有利于出口的价值。但弗里德曼、蒙代尔等经济学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做法,很容易掉入“贬值陷阱”。放任货币贬值的国家,都曾付出惨痛代价。因此,使用贬值“武器”,不符合国家长远收益。当前对人民币汇率,更是如此。

      当前,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人民币国际地位等都处于敏感期。虽然主导人民币强势的市场基础仍然存在,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与中国GDP只占全球6%左右之间的矛盾,显然无法支撑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因此,人民币升值过快当然不可取。但另一方面,主动、放任贬值则更不恰当。今年,中国出口的锐降与人民币币值之间显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或偏强势较为可取。同样,也可显示中国对人民币的“货币主权”。而且,这一“态度”与美国并没有明显的冲突。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