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数据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6 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推石油期货现在应是理想时机
    增长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从何着手
    回收废弃制品 建“城镇矿山”
    美国汽车工业能逃脱覆亡命运吗
    说说通缩推升股市的两个支撑点
    让一级市场成为风险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说说通缩推升股市的两个支撑点
    2009年06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可以把通胀理解为生产能力的不足,而通缩则是生产能力的过剩。生产能力不足时,任何低效率的企业都可以分得一部分资源来补足供给,这就意味着整个经济体价值的下降,所以股市预期下降;而生产能力过剩时,最先被淘汰的一定是效率低下的企业,从而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的效率提高,所以股市预期上升。这就是股市与通胀、通缩之间相关性的真实关系。

      田 立

      相信对那些经历了6000点到1600点大熊市的投资者来说,对于熊市与通胀之间的关系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得2007年底,沪深股市开始滑坡时,还有大量的分析师确信通胀将提高企业的名义利润值,从而带动股价上涨,但是市场显然不认可这样的想像。之后,超过60%的跌幅证实了“通胀无牛市”的论断。那么,眼下这轮同样超过60%的涨幅,与通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今年2月中旬股市第一次退潮时,很多市场人士开始信心动摇,我在本栏发了篇“通缩预期是本轮行情的重要支点”,阐释了通缩对股市的推升作用。结论是,在通缩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这轮牛市行情不会结束。3个多月过去了,实践证明了这个判断,也使我更坚定了“通缩推升股市”的信念。

      这个信念的基本支撑点有两个:一是通缩催生产业升级。通缩说明产能过剩,进而造成物价下跌,企业利润空间减少,这将使那些效率低下、工艺水平落后的企业失去生存空间,并将资源的配置权让渡给具有优良经营基因的企业,从而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最终提高整个经济的价值,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会提前表达这种预期;二是通缩提升股市估值水平。通缩期间无风险利率是降低的,股市平均成本也相应降低,当市场预期未来的经济整体效率水平高过当前水平时,市场同样会给出一个较高的估值水平。

      但与当初争论通胀与股市关系时的艰难一样,如今当我坚持通缩推升股市观点时,同样也遇到不同意见的反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观点是:好的通缩可以推升股市,但现在的通缩不是好的通缩。他们的理由是:首先,这场通缩是由于之前过度投机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引起的,本来这样的产能过剩的调整的确有利于提升股市预期,但由于此前的投机过度发生在金融资产领域,不是生产领域,因此,这样的通缩并不一定催生产业升级,加之国内制造业中很多大中商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来自国外,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商品价格的下跌不可能持续;其次,政府动用大笔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因此就业稳定,不可能出现需求的持续低迷,最终还会把价格拉上来。既然不是好的通缩,当然本轮股市行情还是虚的。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是坚决反对的。首先,所谓投机过度没有发生在生产领域,因而产能过剩并不严重的说法经不起推敲和检验。从逻辑上讲,任何金融资产投机行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对实体经济的预期,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就以房地产投机为例,往往是当宏观经济的(GDP)预期上升比较快的时候才会出现房地产的投机热,这时也往往是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时期,并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说眼下的产能过剩不如想像的严重是不正确的。从实证角度看就更离谱了,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希望通过内需化解产能,结果都不理想,这已经反映出当前的产能过剩情况甚至超出了我们的一般估计。

      其次,所谓成本居高不下将推升商品价格的说法就更不成立了,如果成本可以决定价格的话,那供求均衡的作用又如何体现呢?过去我经常强调供求均衡在分析资产价格时是错误的,但在商品价格分析上是正确的,成本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能决定利润,不能决定价格,除非这个行业是完全垄断的,并且商品需求具有相当的刚性。

      最后,政府出资救助中小企业的确有稳定就业的意思,但能不能做得到不取决于是否出资救助,或者出多少资救助,因为政府的资金只能是外因,企业究竟能不能活下来关键还得看内因,看能力。当企业已经完全失去生存的价值和能力时,给他再多资金又有何用呢?即是暂时保住了这些企业,稳定了就业,需求就会因此而增加吗?有效需求永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而可支配收入不仅受收入来源的约束,同时也受预期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尚未过去时,有多少人愿意大把支出呢?

      实际上,把通缩分成好和坏的理论本身就是笃信“通胀通缩是货币现象”的产物,现在我们在教科书里太多地看到这种对弗里德曼理论的诠释,殊不知这也是讹传。在弗里德曼的文章中,他也不得不承认通胀通缩是一种太过复杂的问题,“如果非要我给出一种解释的话,我也就只好把它理解为一种货币现象了。”换句话说,弗里德曼本人也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说法,但现在却一些人被当成圣经了。

      通胀也好,通缩也罢,都是生产力现象,是生产能力与总需求之间的一种不和谐关系。最简单地,可以把通胀理解为生产能力的不足,而通缩则是生产能力的过剩。生产能力不足时,任何低效率的企业都可以分得一部分资源来补足供给,这就意味着整个经济体价值的下降,所以股市预期下降,表现为熊市;而生产能力过剩时,最先被淘汰的一定是效率低下的企业,从而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的效率提高,所以股市预期上升,并表现为牛市。我坚信,这就是股市与通胀(缩)之间相关性的真实关系。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