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信息披露
  • A4:期货·债券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6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政策创新是引导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面对全球新一轮产业整合
    是向下沉沦还是向上提升
    国内中等规模券商如何以创新谋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内中等规模券商如何以创新谋发展
    2009年06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石保上
      中等规模券商尽管与大券商存在较大差距,但仍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业务架构基本成形、区域优势明显、资金实力虽然相对薄弱但与自身管理能力基本匹配。通过学习、借鉴大券商的经验,并积极寻求差异化服务,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路径选择,而这实质上是一种“模仿创新”的发展战略,也符合证券业“以创新促发展”的潮流。

      ⊙石保上

      

      就资产规模而言,证券业106家券商中,数量占比不足25%的券商占据了整个行业70%的资源。为此,本文将国内券商划分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券商的总资产规模在业内排名前24位;中等规模券商的总资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处于中位数(第54位)以上。考虑到经营的持续性等因素,本文选取26家中等规模券商进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这一群体未来发展的取向及实现路径。

      一、四大典型特征

      1、营业网点数量有限。中等规模券商的营业网点数量几乎都在15家-50家之间,并且半数以上的营业网点都分布在券商注册地所在省份,方正证券、南京证券、东海证券、东北证券等部分券商则由于在综合治理整顿期间收购外省市高风险券商营业网点而使其网点的地域特色淡化。

      2、收入结构的失衡重于行业平均水平。与行业整体情况相比较,中等规模券商的收入结构失衡状况尤为突出,某一单项业务收入(主要是经纪业务或自营业务)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仅以2007年为例,全行业整体的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为56%,而中原证券等15家非经纪类中等规模券商的这一比重在64%-85%之间;全行业整体的自营业务收入占比为31.88%,而红塔证券等6家券商的这一比重超过40%。

      3、传统业务领域缺乏竞争力。经纪业务领域,除了中信金通、华西证券、方正证券三家券商的经纪业务市场份额超过1%以外,其余23家中等规模券商的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均在1%以下。承销业务领域,中小券商更是难言竞争力,2007年有8家中等规模券商的承销业务颗粒无收,2008年这一数量上升至15家。

      4、盈利波动大于行业平均水平。2008年全行业106家券商累计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之2007年分别减少55.89%、63.11%。截至4月26日,26家作为样本的中等规模券商中,有21家已公布经审计的2008年年报,这21家券商累计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降幅分别为61.57%、69.24%,其中红塔证券等6家券商的盈利降幅超过8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等规模券商抵御风险或是管理风险的能力还较为薄弱。

      二、面临特殊的竞争环境

      国内证券业的发展较长时间内受限于市场基础设施、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以及金融工具匮乏等一些问题,同时面临国内金融服务业中“证券业替代现象”日益严重的严峻挑战。在此行业大环境下,中等规模券商还将面临其特殊的竞争环境。

      1、区域优势削弱。得益于在当地市场占有相对多的网点,中等规模券商在本地经纪业务市场上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不仅占据区域市场的相当份额,而且还可以维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佣金费率。此外,适度的“地方保护”也为其在当地市场开拓业务创造了有利条件。2009年,随着《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营业网点的规定》和《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加紧落实,各家券商升级证券服务部、新设营业网点、打造专业经纪人队伍的力度不断加大,旧有的地域垄断将逐渐被瓦解,竞争相对缓和的地区正成为券商的争夺之地,中等规模券商长期以来所依赖的区域性优势正在被削弱。

      2、外延式扩张受限。国内券商的外延式发展主要体现在规模扩张和市场拓展两方面,实现途径包括新设网点、收购兼并,而中等规模券商要实施这两个途径都存在较大难度。

      首先,根据规定,除了符合相关风险控制指标以外,申请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营业部必须是B类以上券商,且同时满足“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位居行业前20名或部均位居行业前3名”的规定,这将使得中等规模券商难以较大规模在全国范围新设网点。

      其次,证券业步入常规监管阶段以后,国内券商的风险控制能力、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都有较大幅度提升,业内存在的潜在被并购对象大为减少或是收购成本将极大提高。管理层也更倾向于鼓励综合实力强的大券商通过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这样,无论是市场因素还是政策因素,都加大了中等规模券商实施并购重组的难度。

      3、业务创新面临内外困扰。就外部因素来看,行业综合治理整顿期间,集合理财、直投业务等创新业务首先在个别创新类券商中试点,步入常规监管阶段后,监管层对中等规模券商从事创新业务仍十分谨慎,截至目前,仅有东海证券、国都证券、南京证券3家中等规模券商开展集合理财业务。因此,中等规模券商通过创新业务实现内涵发展的速度将受到制约。

      就内部因素而言,创新业务不确定性大、风险高的特征,对券商的综合实力、研发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有着更高要求,而这正是中等规模券商的弱项。因此,自身因素也制约了中等规模券商通过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未来的发展取向

      在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反思中,监管层加强监管力度及扶持优质券商发展壮大的认识和态度愈发明确,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也促使资源和市场份额向优质大券商集中,综合实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券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证券业的分化已不可逆转。在此背景下,中等规模券商的未来发展可能会呈现三种取向:

      一是,被大券商并购或重组;

      二是,通过上市或兼并收购其他券商,逐步做强做大;

      三是,不断学习、借鉴大券商的成功经验,逐步培育和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探索差异化的发展道路,逐步缩小与大券商差距。

      中等规模券商尽管与大券商存在较大差距,但仍也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业务架构基本成形、区域优势明显、资金实力虽然相对薄弱但与自身管理能力基本匹配。因此,我们认为,对中等规模券商而言,被收购或兼并是可以避免的;通过上市或兼并收购其它券商,是成长捷径,但这种机会并不多;通过学习、借鉴大券商的经验,并积极寻求差异化服务,应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路径选择,而这实质上是一种“模仿创新”的发展战略,也符合证券业“以创新促发展”的潮流。模仿创新是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服务/产品为示范,充分吸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后,引进、掌握和完善创新产品的核心要素,从而培育和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一过程所涉及的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小。相比较而言,自主性创新可以取得较高收益,但由于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其具有时间长、风险大的特征。

      四、如何通过“模仿创新”实现发展

      首先,善于“拿来”,增强“模仿创新”能力。树立学习、消化、吸收业内成功经验的理念,加强对行业政策和优秀券商经营动态的跟踪研究,通过“拿来”培育和提升“模仿创新”的能力,逐渐形成自身的服务特色。

      其次,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确立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并在公司内部达成共识,分阶段地集中内部资源、重点突破某一弱项,克服业务发展中的短板现象。

      最后,加强执行力。中信等优秀券商的发展历程表明,任何一个战略规划从提出到见效一般经过3-4年。换言之,公司未来3-5年的竞争力,来自于今天的布局和坚持。因此,前瞻性战略固然重要,但公司良好的执行力更重要。

      (作者系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