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下,银政合作正成为协调银行、地方政府不同利益诉求的“流行”平台。
出于盈利的本性,市场化的银行忙于争抢大项目、铁路、公路、基建、新能源等低风险项目,而地方政府则希望银行能够在支持大型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多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本报记者的深入调研发现,地方政府为了引导银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的投向,开始给金融机构进行考评。在某种情况下,考评结果将影响到银行能否获取大型项目以及大客户。地方政府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银政合作亦开始遍地开花,对中小企业信贷也开始加速。
尽管有地方政府信用作为保障,但是在信贷井喷、而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下降、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担保基金,以及银行信贷的风险应如何控制,成为各界关心的重点。
⊙本报记者 石贝贝
地方政府:给金融机构出“考卷”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给当地银行布置“打分考卷”,在多个省、市、甚至县一级流行开来。
这是地方政府旨在调动银行的积极性,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招。通过完善对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信贷规模等情况统计制度,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来进行考核和引导。具体考核由地方金融办负责组织,采取自评、考评、综合评定相结合的程序进行。
今年3月份,浙江省政府对2008年省内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表彰,设立了金融机构特别贡献奖、信贷增量奖、支持浙江经济发展基本奖等奖项。5月中旬,浙江省政府还召开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交流会,会议提出,今年一季度,浙江新增贷款达3868亿元,同比多增2425亿元,为历史之最。但是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功能不仅要看供给总量,还要看配置结构,不仅要支持政府性大项目,还要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浙江省宁波市也出台了《关于完善宁波市金融服务业年度考评的实施办法》,在今年增大了对全市金融机构的年度考评中有关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考核权重,督促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我们在年初设定的考评细则中首次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纳入考核之后,今年一季度中小企业新增信贷增速就出现了高于整体信贷的平均增速。”某地方金融办一位人士说。
此外,安徽蚌埠、福建莆田、湖南常德等地也出台了类似的考评细则。在记者获得的一份考核细则中,年末贷款余额、贷款增长率分值各为20分,对小企业贷款余额、小企业贷款增长率分值分别为15分,执行市政府有关配套文件和任务目标、不良贷款比例、当年增量存贷比分值分别是10分,...... 这些是考核的基本指标。贷款余额、小企业融资服务、县域贷款余额、弱势群体贷款、重点项目信贷支持、三农信贷等则是加分考核指标。
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引导金融机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煞费苦心。而在银行看来,政府的“打分考卷”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位银行人士表示,国家机关、财税等政府机构的存款,大量“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项目都是银行争抢的大蛋糕,“与政府搞好关系,是拿下这些项目的前提”。
一位地方政府权威人士透露,考核结果将在辖区内予以通报,并抄送各金融机构的上级机关,并根据银行年度贷款总额占比情况统筹调度可调度性财政资金存款。这意味的是,地方财政性新增资金的存放、行政事业单位开户银行的选择。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银行看重的大客户。
争夺大型项目贷款
研究各地金融支持经济的考评细则可以发现,政府引导银行信贷结构投向上大致可以包括两类:“铁公基”等大型项目贷款,以及中小企业业务贷款。
“银行宁做一笔10亿元的项目贷款,也不愿做1000笔、各100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它们审批流程几乎一样多,但这1000笔业务的利润,可能没有那1笔业务的利润大,但是它的风险则可能是后者的100倍还不止。”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人士这样解释。
同时,在一些银行人士看来,这些涉及铁路、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企业的大型项目贷款,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更显得可靠。
“铁公基”项目也吸引了在内地转制不久的外资法人银行。记者从银行渠道了解到,近期,某家外资法人银行高层正在对内地部分省、市政府领导层进行拜访,所谈内容主要涉及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增强在当地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分析认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倡导的,而政府需要有银行主动摆出姿态,比如银行主动表示希望在当地做中小企业业务。而银行为了能够抢到当地某些大型项目,也会有意识去这么做。不过,他也表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尽管风险很大,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定价能力强,收益相对要高。
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人士更形象地描述说,这就如同“打仗”,上半年,银行会争抢国家重点项目、地方政府重大项目等大单子;而等到大单子被“消化”之后、下半年银行会开始争抢中小企业业务。
政府引导,银行角力中小企业业务
很显然,当前各级政府,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占比较高、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政府更希望银行能够扶持中小企业金融需求。
在此氛围下,一些以“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客户等为传统优势的大银行在巩固其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也开始调整贷款投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于今年4月30日正式揭牌,目前在浙江省内已建立了100家小企业专营机构。截至5月末,工行浙江省分行新增贷款575.3亿元,其中项目贷款新增265.9亿元,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共计新增158.3亿元,包括票据、保函等在内的小企业表外融资新增58亿元。
工行浙江省分行行长徐新桥还告诉记者,计划今年新增贷款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力争占比50%,另外50%则是大型项目和大中型企业贷款,今年争取小企业融资余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工行系统中首家小企业融资余额超千亿元的分行。未来3年,计划增加小企业融资600亿元。
对于国有大银行做小企业业务的动力来源,徐新桥说,一方面是工行支持国家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一方面小企业金融业务做多做强了,会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大银行肯定需要做大型项目、拥有工商企业大客户,才能做大做强;但是没有小企业业务,银行发展就不会稳定,如果小企业业务做好了,就能够实现收益覆盖风险。这叫做‘无大不强,无小不稳’。”
此外,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也推广了“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截至4月末,中小企业公司贷款余额达到了1026亿元,新增249亿元;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50亿元,新增61亿元。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也在战略上强调了中小企业业务的重要地位,并称在全国建行系统中,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每100元中就有22元投放在浙江。
银政合作升温
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讲政治”也部分促成了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的银政合作成为主流。
一位国有商业银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业的信贷投放也需要“讲政治”,即,响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比如,增加对基础设施信贷投放,满足“扩内需、保增长”需要的信贷投放,增加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停止和收回“两高一资”等行业企业的信贷,增加新能源、环保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等,都是银行“讲政治”的体现。
经济学家沈明高撰文认为,“银政合作”在此背景下登台,其实质是银行寻求政府信用为其贷款提供显性或隐性的担保。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共性和危机时期“扩内需、保增长”的合理性,增加了此际“银政合作”的正当性。
此时,不论是选择大型项目、还是中小企业项目,银行普遍倾向于选择有政府信用为其贷款提供显性或隐性的担保,因为“政府不会赖账,这使得贷款回收更加可靠”。
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政府、银行等多方合作的模式也不断涌现。国开行宁波市分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部门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该行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探索出了银、政、企合作,共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的“象山模式”和“奉化模式”。
“象山模式”是由象山政府引导组建投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由投融资平台受理、评审和管理贷款项目,担保平台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信用协会对企业信用进行监督和评价。担保平台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将担保资金作为风险资金存入国开行,国开行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10倍为限提供贷款支持。今年3月,该模式实现第一批贷款发放,截止5月底已经对象山75家中小企业发放三批、共计2亿元贷款。
“奉化模式”就是与奉化市政府共同搭建新型融资平台,将国开行的开发性金融融资优势与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结合,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周转应急贷款机制。通过国开行“批发”、平台统贷、担保公司担保、信用协会监督的方式,国开行提供1亿元额度的奉化中小企业融资周转应急贷款,目前已发放4500万元。
一位外资行人士认为,外资行、城商行、地方性银行的盘子太小,对于贷款需求1000万元-2000万元、但抵押物只有100万元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满足,没办法承担那么多风险。而政府参与推动、提供一个融资担保平台,有助于降低中小企业业务风险的。
为鼓励银行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地方政府也采取了诸多措施。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宁波市本级财政安排3000万元资金,对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利息部分给予风险补偿;新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资金1000万元,目前宁波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共计9000万元,用于鼓励担保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规模。
宁波银行零售公司部副总经理夏卫平说,去年开始,宁波市政府对于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设立风险补偿机制,也组织了多次银企对接洽谈会等,这些都对银行业务帮助很大。
多方未雨绸缪:防范信用风险
不过,随着银政合作的遍地开花,业界对其的风险忧虑也随之产生。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信贷呈爆炸式增长,前5个月新增人民币信贷5.83万亿元,创下历史之最。同时,地方政府搭建的融资平台遍地开花。有观点开始担忧,这会增加地方财政负担、提升政府负债杠杆率,再加上大量基建项目贷款等,一旦中国经济形势下行,地方政府财政、银行资产质量等都将面临重大挑战。
某国有商业银行一位人士地指出,出口型企业信贷、快速投放的城建类信贷风险都不容忽视。“为加快促进当地经济回暖,各级政府都举债加大基建投资,各家商业银行大量资金也流入政府性项目。有些地方政府的实际负债已经超过了其财政承受能力,政府债务预警监测指标也突破了警戒线。”
对于严防信用风险的建议,徐新桥提出,对于新增贷款,要重在加强对银监会提示的八方面重要风险点的防控,特别是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信贷风险;对存量贷款,要重在加强潜在风险的动态管理。“包括,深入了解企业防控风险、掌握信息,加深分析企业经营现状,防范企业‘慢慢死’的风险。加强信贷非现场监测检查力度,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信贷风险预警系统来及时防范。”
在风险控制方面,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张之皓认为,对于存款客户,要对企业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要求企业合法经营、存款资金来源和使用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对于贷款客户,会对企业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核,它们基本上都需符合成长型企业、历史信用纪录良好、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资金使用用途明确、财务管理透明清晰等标准。
国开行的“象山模式”和“奉化模式”都有当地县级政府的参与。而对如何防控坏账风险,该业务部门负责人说,以象山模式为例,“三连环”的担保链就有效地分担了贷款担保风险,其中,象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象山工业投资公司贷款提供全额担保,工业投资公司以自有资产向县信用担保中心提供反担保,贷款企业则以房产、土地、机器设备或第三方担保向象山工业投资公司承担担保责任。同时,每个单户企业贷款不超过500万元。
警惕银行“跟风、争抢”心态
对于创纪录的新增信贷增速,一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深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肯定会超过6万亿元,而银行放贷现在正处于一种“发昏、跟风”的阶段。究其根源,一,银行体制上的原因,从总行、分行、支行、到个人,层层考核,设立指标,与业绩收入挂钩。年景好的时候银行员工收入也高,但是等到完不成指标的时候,则会面临降薪、下岗的威胁。二,银行之间争抢大型项目贷款。银行在授信之后急于放贷,即便项目进度没有那么快,也希望将贷款迅速全部放出。
就风险隐忧问题,一位资深银行人士认为,国家大型重点项目一般来说不会出现太大风险,否则肯定是出现大量不可控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时,地方政府的市政建设等项目则会受到较大影响,容易成为“半拉子工程”。
对于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该人士说,目前总体而言,银行识别、防控风险的能力也提升了。“如果真得出现坏账,银行这次只能依靠自己‘消化’了,不过银行也都会进行提早防控、提前收回贷款的。”
一位地方政府人士表示,经济困难时期常常是金融风险的高发时期,越是困难时期就越是要维护好地方的金融生态环境。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对企业出现金融支付困难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市政府建立由司法机关、政府机关、企业及金融机构协同参与的金融维稳工作领导小组,采取提前介入,及时谋划应急处置预案,而不用简单的查封、审批和执行等手段,确保企业的平稳过渡。
对于地方政府的负债杠杆过高的风险,一位在金融监管部门工作多年的人士建议,第一,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下属各个公司的负债统一管理,以整体监控其负债风险。第二,建立地方政府的偿债准备金。比如,按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贷款规模大小,每年从地方财政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偿债准备金,丰年多提、欠年少提,以丰补歉。第三,放贷项目实施合理。比如,根据大型项目工程进度,分阶段发放大型项目贷款,同时分阶段回收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