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分警惕,少一分乐观,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无疑是明智之举。在审视5月宏观经济数据之时,我们不妨把乐观的因素看淡些。向好的趋势究竟能否持续?不确定的进出口能否有效改善?这些都还有待继续观察。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向好的确定性在于货币层面的持续宽松,以及内需的逐步复苏,最大的不确定性则依然是外需的回升乏力。
从最先披露的物价数据来看,市场对于经济陷入通缩的担忧正逐步消除。而市场最为关注的信贷投放数据,则再次证明市场流动性的持续充裕。央行数据显示,5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8.69%,比上月末高1.2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新增6645亿元,较上月多增727亿元,一举打破了市场对于高增长的信贷投放不能持续的预期。从贷款结构来看,数据也比较理想。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769亿元,同比多增2278亿元。其中票据融资仅增加862亿元,占比不过18.07%,较年初50%以上的占比结构大为改善。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入了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的产出效率大为增强。
今年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165亿元,增长6.8%。从月环比来看,3、4月份当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3万亿元左右,5月则攀升至1.6万亿元之上。房地产开发投资则从3、4月份的约2400亿元,增长至5月份的2875亿元。投资的持续高增长,固然有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影响,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回暖,以及国务院5月27日发布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均对于民间投资具有较大的加快释放效应。
上述偏暖的因素,反映到实体经济层面,则是企业盈利预期的改善和居民消费意愿的增强。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上年同期回落7.1个百分点,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1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不仅显著好于一季度的5.1%,也基本与PMI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50之上传递的回暖信息一致。此外,5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8亿元,同比增长15.2%,1至5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70亿元,同比增长15.0%。如果扣除物价指数的影响,实际的消费增速在17.2%左右。
但是,仅凭上述宏观经济数据,难以断言经济就此复苏,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进出口的持续低迷。海关统计显示,5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41.3亿美元,同比下降25.9%,环比下降3.9%;其中出口887.6亿美元,同比下降26.4%,环比下降3.4%;进口753.7亿美元,同比下降25.2%,环比下降4.4%。外需仍然未见较大的起色,各国经济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泥潭之中,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如此。而且,上述数据还是在人民币对除美元外的主要货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下,显示了外部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对此,国务院于5月27日部署了六项政策措施,包括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840亿美元,以及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100亿美元。近期,商务部、财政部等也相继宣布了上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即便如此,未来进出口的趋势变化,仍难以预料。或许到了下半年,才能放言经济复苏。
(作者系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深圳)投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