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股改启动4周年。自2005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那重要而著名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以来,资本市场早已变换了世间。股改胜局已定,如今资本市场的关注点早已转移到大小非解禁、限售期延长等“后股改”问题。尚未股改的企业已不足30家,与两市1000多家上市公司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
许许多多看上去无法完成股改的公司最后都走完了这条艰辛的路。S股的范围越来越小,而钉子户依然是钉子户。实际上,不论是监管部门、当地政府抑或是上市公司本身,都希望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公司一拖再拖,至今都未能完成股改呢?
在所有是这些S股公司中,只有一种公司最为迫切地想完成股改,即已暂停上市的公司。股改直接关系到这些公司恢复上市的进程,如果不能完成股改,这批公司几乎无望“生还”。同时,暂停上市股民利益与大股东利益高度一致,股改对价在公司重生面前微不足道,因此股改方案极易通过。但除此之外,对于依然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的S股公司,则无法让他们也同样产生切肤的感受。
一方面,已成“稀有资源”的S股几乎一直是资本淘金的所在,支付对价越高,股民的收益越高,而大股东的股改成本相应也高;而另一方面,如果全流通对大股东缺乏吸引力,则困难就更大了。
S标志对于这些公司来说,意味着非流通股东的股权无法流通或者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困难。换言之,假如公司没有再融资需要、大股东无意减持,那么在理论上讲,也就无所谓股改了。更何况,非流通股股东只要不股改,就可以避免支付对价带来的损失。
但实际情况不全如此。站在国有企业的角度,大股东不想要流通权,也会有来自相关部门的压力。从以往股改的例子来看,有一些上市公司就是依靠当地政府承担主要对价来完成股改的。但这种情况对国家级大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并不适用。
“大股东对流通权没有兴趣,这是目前股改已近收官阶段而依然没有股改的公司的一大症结。”一位股改专家向记者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下,监管部门只能按照现行的规则来办事,S股有S股存在的规则,如果大股东可以接受这种规则,那么这些公司的S股现状就会继续维持。”
针对剩余这些公司的情况,甚至有人提议相关部门下狠招,将限期不股改的公司转入三板,或者为S股公司专设一板。但是在市场化环境下,这样的举措显然缺乏认可度与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