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智慧封面
  • 2:股文观止
  • 3:大智慧消息树
  • 4:大智慧机构股票池
  • 5:大智慧大鳄猎物
  • 6:大智慧基金
  • 7:个股点评
  • 8:个股点评
  •  
      2009 6 2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版:大智慧封面
    下一版  
    pdf
     
     
     
      | 1版:大智慧封面
    没有最高 只有更高
    IPO重启 非正常市场宣告结束
    博客风云榜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首席分析师·股市让黑嘴走开
    2009年06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激情追涨还是另辟蹊径

      李志林(忠言)

      大盘攻上2800点平台后,有关方面不失时机地重启IPO。但大盘没有选择波段调整,只经过4天的平台整理,便在权重股的带领下再度上攻,创出10个月来的新高。

      对近期基金大幅拉升的权重股,如银行、地产、石化双雄等还能激情追涨吗?我认为应谨慎为上。

      今年年初时,基金普遍不看好今年上半年经济和股市,仓位甚轻,而私募、游资、中小投资者则准确地抄了底。到了2800点上方,捕捉到大把翻倍股票的投资者纷纷获利了结或减仓时,基金却在高位满仓唱多。面对此局面,基金只能通过强拉权重股拉抬指数,以避免大盘深幅回调而陷入套牢。这是一种被动的自救行为。

      基金做多权重股是为了扭转前五个月跑输大盘的损失,防止基民大量赎回。1至5月指数涨了44.6%,相当多的投资者盈利60%—80%,而多数基金仅盈利20%—30%。从6月起乘着新基金发行热,新老基金便联手全力做多银行股地产股。但现今上证指数市盈率30倍时,代表大盘股估值的上证50市盈率已22倍,沪深300市盈率已26倍,估值洼地基本填平,且新基金总量还不及2007年下半年一只新基金所募集的资金,所以权重股继续突飞猛进的后劲已不足。

      试看去年12月以来的几波回调,回调的幅度越来越小,回调的时间越来越短,有急吼吼往上做的味道。拳头不收回来,再度出拳的力度自然会减弱,机构只能靠周三狂拉地产股、周四狂拉银行股来掩饰力量的不足,狂拉权重股意在加速赶顶。

      新股发行价市场化将使已过会的33只新股的募资由原先的7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另一方面,十个月后重启IPO,市场恶炒新股之风必然会卷土重来,导致大盘严重失血。

      如何既避风险又能顺势获利?我认为,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在保存前5个月胜利果实的基础上,似可以半仓“歇夏”,有限度地做多,能赚多少算多少。

      其次,要像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不随基金看空而看空那样,绝不追涨权重股,以我为主,选股要另辟蹊径,选择即使七八月大盘调整也不惧的购并重组股。别以为近期大盘股涨得欢,其实那只是“小儿科”,偶尔涨一个5%便了不得。今年涨幅最大的其实是ST板块和购并重组板块,尤其是6月以来中央国资委和上海国资委强势推进购并重组,使一大批有购并重组题材的、5—10元的、调整充分的中小盘股尤其是上海本地股展开了超大盘、超估值、超业绩、超主业、超预期的想象的翅膀。

      再次,即使对购并重组股也不应追涨,不应急功近利,而应乐于潜伏;不应只赚蝇头小利,而应至少逮个翻倍。这样看似谨慎,其实是稳准狠地出击;看似半仓操作,其实因经常捉到涨停,故在收益上比满仓还要满仓。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新询价机制将经受考验

      桂浩明

      根据证监会的安排,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桂林三金药业拔得了今年新股发行的头筹。有人说,这体现出管理层对市场的呵护,此话当然有道理,但这毕竟是实行IPO新政以后的第一单,新政的效果如何,需要实践检验。拿一个中小板公司来检验,应该说是风险较小的,这叫投石问路。

      这次推出的IPO新政,重点是改革了询价机制与发行方法。发行方法的调整对市场利益格局有较大的影响,但一般不会导致发生突发性问题。询价机制的调整可能在新股的定价上酿成较大的变化,三金药业的发行开始,新的询价机制将面临考验。

      最大的考验来自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根据新的询价机制,在一步法询价中,参与询价的机构要根据自己对公司价值的判断报出申购价,并拿出资金进行实际申报。由于参与询价的机构有很多,必然会出现某种博弈:是以确保申购成功作为报价的依据,还是只是报出一个理想中的合理发行价?如果是后者,应该说报价本身并不难,毕竟公司以前的业绩、未来的资金投向都是明确的,再参考同类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价位,还是能比较容易得出相对合理的发行价,不同的机构投资者对其合理的发行价定位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问题是如果大家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报价,一方面公司的发行价会定得较为合理,另一方面可能大家都拿不到想要的股票数量。因此,这些参与询价的机构必然会出现适当提高报价的冲动,试图以相对的高价将别的投资者排除出去,从而尽可能多地获得新股配售。存在这种思维的机构投资者不会是少数,它们实际上陷入了“囚徒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报价就不只是参考公司的价值,还要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心理。由于存在争相抬价的可能,股票的实际发行价将会被推高。过去,参与询价的机构可以报价而不实际申购,这样询价的真实性变得很有问题。IPO新政取消了这一点,其目的是为了让询价本身变得更有基础,能够寻出一个较为合理的价位。但由于带来了更大的博弈空间,使得询价充满了不确定性。会否出现离奇的高价,现在不好说,但愿不会。但根据一般的推论,新股定价完全有可能比正常水平有所提高。IPO新政在询价机制上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无疑将经受考验,甚至在一只新股的发行上经受住考验还不够,需要在一段时间中经受住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新股发行的考验,才能算是真正过关。

      附带提一下,如果在IPO新政下所定出来的价格适当高一点,倒也未必是什么坏事,只要它真实地反映了供求关系,又不至于招致过度投机,就应该认为是合理的。这样还有一个好处,能够有效地抑制一级市场的暴利,将其还原风险投资的本质。一个理性的资本市场中不可能存在一种不会输钱的投资渠道。如果因新股定价高了,导致申购新股也赔钱,实际上倒是意味着市场的某种成熟,这对于正确引导资金流向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此,新的询价价值如果能经受住考验,表明新股发行在市场化的程度上又进了一步,这是广大投资者都欢迎的。(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不要被所谓的“缺口必补”所忽悠

      王利敏

      随着上周五沪深两市双双跌破5日、10日均线,市场看空气氛大增,即使中线看好的投资者也认为大盘将出现较大的跌幅,原因是大盘6月1日留下了一个较大的向上跳空缺口。然而,本周股市又给众多做空者(包括技术派人士)开了一个玩笑——尽管周边市场持续大跌,又面临IPO随时开闸,但沪深股市非但没有向下去补“6·1”缺口,反而双双创出新高,本周末上证指数收于2880点,逼近3000点大关。

      虽然相当多的投资者并不认为IPO开闸将使得大盘中期见顶,但“缺口必补”的理论还是让众多原本看好市场的投资者得出了先暂时做空、等待“补缺口”后再进场的结论,不料最终却加入了踏空者的队伍。为此,有必要对市场盛行的所谓的“缺口必补”的说法作一番分析。

      首先是,缺口是否必补?答案是:一般而言是这样。据考证,上证指数自1990年12月开市以来,除了1994年8月1日由于重大政策利好出现的近60点向上跳空缺口至今没有补去外,“缺口必补”几乎是铁律。问题是“缺口必补”不等于马上就补,往往有很大的时间差。如2007年大牛市中,上证指数周线上就出现过7月20日至27日的4062点到4091点的缺口和8月3日至10日的4562点到4564点的缺口,这些缺口直到大盘转熊后的2008年年初才补去。

      所以,6月1日形成2635点到2668点的33点周线缺口虽然最终会被补去,但究竟什么时候去补很难判断。也就是说,这个缺口很可能等到本轮行情彻底结束、大盘转势后再去补,如果投资者采用“守株待兔”式的等待大盘补完缺口时再介入,不排除会与此轮行情失之交臂的可能。

      其次,大盘如果要去补缺口,谁将是补缺口的“主推手”?我们注意到6月1日的跳空缺口主要是众多权重股跳空向上形成的。据了解,众多权重股自6月1日出现巨大跳空缺口后,目前离缺口越来越远。例如在本月大盘上涨了9.4%的情况下,招行、建行、万科和工行分别狂涨了31.9%、29%、27.9%和24.3%。也就是说,大盘要去补缺口,如果只是小盘股下跌,不可能补掉缺口。我们注意到,其实中石油6月1日也留下了13.53元到13.86元的缺口,但在本周三的下跌中已经补去缺口。这就告诉我们,大盘要彻底补去缺口,必须要包括上述权重股同时向下去补缺口。而近期是否有可能让它们同时跌去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所以,当我们得出近期大盘不可能补去“6·1缺口”的结论时,选择只有两个,一个是择机介入,加价买回做空的筹码。由于近期上涨乖离率过大,估计接下来会有机会;另一个是继续等待补缺口,不补缺口坚决不进,那就不能排除错过此轮多头行情的可能。

      (本文作者为知名市场分析师)

      行情进入瓶颈期

      陆水旗(阿琪)

      早在十多年前A股市场还处于“行政市”的时候,曾有人为股市走好献计献策:要股市涨上去还不容易,找一只有代表性的股票打上去,等这只股票涨50%甚至翻番后,看其他股票涨不涨!这种“一点击破,满盘皆活”的行情在以前行政市时代未曾出现,在趋向于全流通、国际化的当今却出现了——行情在重要阻力区步步为营向上攻坚的过程中,建设银行的表现功不可没。对此,理性的分析师们说,以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股发力上涨是因为业绩好、增长趋势明确且估值低,涨得有理;大多数投资者则认为,那是“国家队”在为IPO的重启“开锣鸣道”;市场投机者们认为,这是“据说索罗斯在购买建设银行H股”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都有道理,索罗斯是不是真的在买建设银行H股,只有他自己知道。到底是谁在内外结合大买建设银行?天知道。谁叫索罗斯名声大,影响力大。不过,建设银行确实涨得有理,业绩好、增长趋势明确且估值低。否者,“索罗斯”选秀怎么会选中它呢。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大家伙”们在行情的重要阻力区齐齐发力,说明目前行情形式上是在攻坚,更说明行情已处于一个重要的瓶颈期。这不仅是目前行情演绎方式所表达的,也是由现阶段市场基本因素所决定的。

      经济复苏进程、市场流动性是决定后续行情进展的两大核心因素。从我国经济复苏的路径看,去年年末开始的复苏次序是:第一阶段是去年年末的“去库存”;第二阶段是年初开始的政府投资与政策刺激;第三阶段是3月份开始的汽车与地产对上下游的带动;最后应是出口经济的复活,只有出口复活才能确定整个经济的成功复苏。目前处于第三阶段的中期,出口经济复活还需被动地等待欧美经济的复苏。从流动性驱动过程看,行情已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游资抄底(1664点—2100点);第二阶段的政策性资金输入与激活(1814点—2400点);第三阶段民间资本规模性跟入(2037点—目前);尔后是通胀由预期变事实之后的储蓄资金的分流。目前处于第三阶段的中期。从这两大核心因素的演变路径看,两者似乎形成了完美无缺的高度契合,对后期行情的指导意义是:

      一、整个经济复苏还缺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最需要时间等待的出口这一环;同样,行情的流动性驱动还缺“最后一疯”,但目前还需要时间来培育,更需要通胀由预期到现实来催化的储蓄资金分流这一“大疯”。因此,无论是经济复苏环节还是流动性驱动环节目前都进入一个瓶颈期;

      二、无论是在经济复苏进程还是流动性驱动,每个阶段的切换与过渡之间,行情都曾产生了波段性或阶段性调整,后期两大核心因素从第三阶段向最后阶段进化的过程将更为曲折,进化的时间可能更持久,这对现阶段行情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三、“2600点—3200点是雷区,一看、二慢、三通过”。目前行情应处于“一看、二慢”阶段,尽管行情整体在“大家伙”们的提携下十分“股坚强”,但进入瓶颈期的行情还不具备“通过”的条件。

      (本文作者为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

      健康与发疯

      文兴

      新股发行终于启动了。上证指数目前在2800点上方,如果形而上学地看待新股发行,2800点的股市是“健康”的,股市不能老“休息”(停止融资)而不“干活”( 恢复融资)啊。这无疑是大多数投资者(机构)的看法。也有人认为“IPO重启非利空出尽而是利空开始”,是“IPO重启提供券商股交易机会,但整体行情或受抑”,有的人更是在教人们在IPO新制度下如何“打新”。

      新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只是“中签率”, 由新股询价所形成的发行价与交易所上市交易之前集合竞价形成的交易基础价相背离太大的问题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但说心里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新股发行中签“不败”的神话很难在一次改革中彻底改变。

      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目前人们一般都认为新股发行的恢复与股市的“健康”有关,但也有人认为1600点以来的行情都是泡沫,是发疯行情。这样的看法就不能让人理解了,股市下跌到1600点与股市的基本面有关,突破2800点也是与股市的基本面相关啊,不是有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回暖之中吗?为何认为股市发疯了呢?

      再进一步了解,竟然还有人一直在看空。恕笔者孤陋寡闻,真的有人见涨就恨,见跌就喜,这不是空口乱说,网上文章中一直挂着呢。不是有句箴言叫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嘛,何况股市的涨跌并不以各人喜好而定,更不以同意的人数多寡而定,对吧?必须对坚持自己观点者加以重视,多看其文,多想其言,总之,看了想了之后,在怎么投资上,投资者必须自己拿主意,因为赚钱了钱是你的,没有人来与你分钱;亏了呢,也莫骂别人,别人并没有强迫你下单啊。

      有的投资者非常聪明,他们的操作原则是别分心,说这样会导致“牛市少赚钱,熊市多赔钱”。说得多好,行情来了别分心,一心赚钱。真能这样操作,必定能成大器,只是要有平常心,别太“疯”了。

      这轮行情一路让人犹豫和彷徨,如果硬要在股市是健康的还是发疯了的问题上作出选择,很有可能与钱无关了。其实,真的想明白了的话,也不知有没有行情呢。笔者奉劝各位,有空时不妨想一想,这股市是健康的还是发疯了?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