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股民学校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焦点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6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要闻
    辽宁亿元骗贷炒期货案
    主犯终审被判无期徒刑
    深圳证监局:严打基金行业“过街老鼠”
    上市公司
    破产司法解释正在协调(上接封一)
    蔡鄂生:尽早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
    上海地区期货公司
    社会责任工作指引发布
    叶有明:宁愿要“一流市场,二流团队”
    王卫国:破产法要强化对债权人利益保护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红衣穿戴”基本完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叶有明:宁愿要“一流市场,二流团队”
    2009年06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彭友
      ⊙本报记者 彭友

      

      上海并购俱乐部副秘书长、美国乔丹投资公司总裁叶有明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就并购基金与PE和VC在操作上有什么不同、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等话题进行了畅谈。

      

      VC和PE投资模式差别很大

      记者:去年以来各地成立了很多引导基金,并购基金在这方面有哪些作为?

      叶有明:创投基金的投资模式和我们不同,但本质上都属于股权投资的一种。创投比较关注的是创业时期的企业,是非成熟期的企业,因此创投基金比较适合政府招商的形式。但我们做的是股权并购基金,我们关注的是已发展成熟的企业,参与的是产业的整合。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项目,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融资的目的是建厂房、圈地,那我们是不会做的。这种项目不是我们并购基金投资关注的方向。

      股权投资是什么概念?你投资下去,你就要和企业家们同甘共苦。如果他们失败了,你也同时失败。这跟商业银行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需要大量的PE机构,不管他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

      

      记者:并购基金和PE、VC在操作上有什么不同?

      现在很多人把VC和PE的投资模式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差别很大。VC基金会以较快的速度投资很多以高新技术为亮点的项目,但是每个项目的成功率是比较低的。比如投10个项目,可能8个项目是赚不到钱的。但是只要能够在2个项目上赚钱,而且赚很多钱,能够把在其他8个项目上亏的钱全部补回来,对创投基金也会有很好的收益。这是VC基金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投资速度快,2-3年就可以投资二三十个项目。但是他们投资了以后就基本不会参与管理,因为项目太多,基金团队没有那么多的人力资源。

      而股权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完全不一样。我们单一项目的投资额很大,一般情况下,会寻求控股。在这种模式下,基金会投入很多资金以外的资源,如人力、物力等等。这样,并购基金没有可能两年做二十几个项目,所以说模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基金管理者都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对具体操盘的人,你融资融来了,那么你要尽快找到好项目把钱投下去。基金的业绩与管理人员的表现,很多时候需要看其投了多少个项目。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不是“为了投项目而投项目”,最终是要把投下去的钱赚回来,有投资收益才是好项目。

      如何选择投资项目

      记者:你们在中国做了多少个并购项目?

      叶有明:到目前为止,我们共投资了20多个并购项目。

      记者:据说很多基金在去年一个项目也没有投,您怎么看待去年的并购市场变化?

      叶有明:一个都没投的原因不是说我们没有资金投,而是因为企业家们的心理估值远远高于企业的合理价值。如果去年你投资了,今年你肯定亏了。实际上今年你可以看到,很多项目都已变成基金很大的损失或负担,其中也包括很多境外的机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算“耐得住寂寞”。

      记者:你们在选择项目时主要看什么呢?

      叶有明:其实很简单,我们看项目,无非是关注企业经营中很多最基本的东西。

      首先我要看行业,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非常重要。当然,选对行业也不是万事大吉,我们还要选管理团队,任何事情都要人去做。不过,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要“一流的市场,二流的团队”,而不是“一流的团队,二流的市场”,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我们还会关注企业在行业里的位置。企业一定要有一些独特的东西。行业地位比较高或者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潜在竞争者不容易进入。

      我更为关注的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经过审计的。这样就不用再争论了,不用讨论到底发生还是没有发生、可不可能发生。虽然说历史不能完全反映将来,但它毕竟是投资判断所依赖的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依据。

      记者:你们关注哪些行业呢?

      叶有明: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关注中国的制造业。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相对比较成熟,也有进行整合的余地。我们的管理团队对制造业也是比较了解的,这也算是“做熟(不做生)”吧。对于了解的东西,遇到各种情况就比较容易有思路,知道如何下手处理。如果开始做一个不太熟悉的行业,有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

      记者:以往你们投资的也都是制造业吗?

      叶有明: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投资过一个非制造业项目,是媒体方面的。我们检讨过,就是我强调的那种情况,我们对该行业还不是很熟悉。当时我们投资这个项目,也是想做一些新的尝试。特别是中国媒体行业在过去几年中增长很快、市场容量也很大,是个不可忽视的市场。但是投资进去以后我们发现,我们和管理团队在理念上有很大差距,我们更习惯于与经营、管理传统企业的企业家们打交道,而对做服务性行业的企业家,我们在理念上有很多不同,所以我们很快就退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