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近期隐约出现衰退见底信号,回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呼声由此日渐增多,量化宽松的退出策略(Exit Strategy)逐渐成为焦点。对此,IMF主席卡恩发出警告说,现在讨论退出策略还为时过早,而八国集团财长会议对此的讨论也则是一笔带过。那么,现阶段探讨退出策略是否为时尚早呢?笔者的看法,现在实施退出策略也许为时尚早,但是制订退出策略却非常必要,应赶早不赶晚。
各国央行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过程中买入了长期国债等大量资产,资产规模急剧膨胀,一旦经济复苏,货币乘数上升,那么央行如何控制流动性?是否会出现高通胀甚至是恶性通胀?央行如何处理购入的大量资产?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都需要央行在实施量化宽松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答案。
妥善和可信的退出策略是量化宽松得以生效的前提。央行通过购买长期资产以降低长期利率,但是对未来高通胀的预期将降低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的意愿,并提高长期利率的水平。此外,未来央行购入的大量资产如何处理?如在短期内向市场卖出购入资产,那么必然导致长期国债等资产价格的大跌,带来新一轮的市场动荡。如果没有妥善的退出策略,这也将大大降低投资者跟随购买的意愿。因此,要让量化宽松生效,就必须有让市场放心的退出策略,表明未来控制通胀的决心和能力。
在实施量化宽松过程中,央行以高价购入长期国债和MBS等资产,就其本质而言实际上是由央行承担经济体系的风险,未来如何控制潜在损失让人担心,而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负面效应,如果没有妥善的退出策略,那么如何能让人相信政策能够生效、潜在的风险不会爆发呢?提前制订退出策略就是要让市场相信“一切尽在掌握中”,增强市场的信心,从而使量化宽松得以生效。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年初的一次演讲中,就解释过退出策略。首先,伯南克重申美联储对于控制通货膨胀的承诺,表明美联储有控制通膨的强烈意愿和良好的记录;其次,伯南克认为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着退出机制,例如随着信贷市场恢复正常,金融机构会取出现在超额准备金放贷,美联储的资产规模自然会下降;再次,美联储并不急于卖出购入的MBS和长期国债。自去年10月开始,美联储获得了向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的权力,一旦需要,美联储可以提高银行准备金的利率,在不缩小自身资产规模的情况下,起到回收流动性的效果;最后,美联储还可以让财政部发行超过实际需要的债务的办法来吸收资金。交易商购买这些债务,现金便从其储备账户转移到美联储的财政部存款账户,而这些钱只是放在账户里并不使用。这种做法类似于发行央行票据,目前美联储并没有发行自身票据的授权。
但是,从实际效果看,伯南克演讲的作用有限,当前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质疑铺天盖地,通胀预期甚至是恶性通胀的担心始终无法消除。这一方面说明央行和市场的沟通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说明现有的退出策略的确不够详尽,难以让人放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危机恶化后,市场无暇关注退出策略,但是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央行必须更加重视退出策略。我们应早作准备,制订更加详尽的退出策略。因为市场很想知道,一旦时机来临,具体的退出机制将是什么样的。市场需要的是一份可行的计划,看看央行到底有没有控制风险的能力。各国央行都必须满足市场的这种愿望,而且要让市场满意。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