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高擎
花旗集团4年前宣布把其保险业务作价115亿美元转让给大都会保险集团时,一度引发了业界关于混业经营去向的讨论。而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欧美一批大型金融集团如花旗、UBS、汇丰等损失惨重,富通集团甚至土崩瓦解的现实,使得全能银行、综合经营已过时的观点更为流行。但笔者认为,分析事物本质需要全面、深入,上述大型金融集团所出现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因于综合经营,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仍需进一步推进。
稍加剖析便知,综合经营并不是金融机构深陷危机的主因。一些开展专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率先倒闭、被接管或者被收购,例如主要从事按揭贷款业务的华盛顿互惠银行、英国的北岩银行等。而在金融危机中同样“受伤”的AIG等保险公司和贝尔斯登、美林等投行也都并非开展综合经营的机构。同样是开展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摩根大通则受损较轻,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盈利态势,市值已经超过花旗集团。这主要是得益于其坚决地远离结构性投资工具,并较早地压缩次按业务规模、提高放贷标准。而大型金融集团损失惨重也不能直接归咎于综合经营模式本身。例如,花旗集团在危机中所形成的损失中,有80%以上是缘自其大量买入的债务担保证券(CDO)。汇丰则是在收购Household International后,在美国大规模开展次贷业务,导致累计减计和损失超过330亿美元。让一些投资银行真正陷入困境的,是与次贷相关的投资部分,而财富管理、财务顾问、证券承销等业务的经营状况依然良好,且与商业银行业务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性。由此可知,不能因为某些金融集团经营策略较为激进,或其某业务单元、某些业务的经营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综合经营模式。
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金融机构为渡过难关而“壮士断腕”,剥离了一些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综合经营的趋势就此终结。事实上,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大型金融机构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例如,花旗出售、关闭了部分区域的公司金融和消费金融业务,但却依然保留了投资银行业务。花旗CEO潘迪特上任伊始就明确表示,将继续走全能银行的道路。又如,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反而在拓展综合经营。摩根斯坦利和高盛改制为金融持股公司,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分别收购了贝尔斯登和美林,进一步发展综合经营。
实事求是地说,与单一的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相比,综合经营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综合经营有利于开展业务协同,实现范围经济。剖析一下主要金融集团的发展历程,只要综合经营战略明确、统一,多元化的范围较为适度,就可以通过交叉销售、联合创新、品牌共用、人员交流、技术转移、后台共享、资本配置等途径实现显著的协同效应。综合经营有利于抵御经营风险,实现稳健发展。实证分析表明,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实施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具有更均衡的业务组合,有利于抵御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风险。在综合经营模式下,金融机构有更稳定的核心负债,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业务比较单一的金融机构受危机冲击更大、最先倒下的缘由。换一个角度看,虽然有些金融集团在危机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困难,但如果当初没有走综合经营之路,能否有现在的市场地位、是否会更加脆弱呢?
当然,在我国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汲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健全监管协调机制。如果说一些西方国家是综合经营过度的话,那么我国则是综合经营程度显著不足。进一步开展综合经营,加快整个金融体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反而有利于我们化解过度依赖商业银行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介入资本市场较少,银行投资信用债券的比重不到其债券投资总额的10%、占其各项资金来源的比重仅为2%左右;在监管方面,银行为资本市场机构融资也有严格的限制;因而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因银行与资本市场过度融合而放大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无论是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是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管理流程和产品种类都相对较为简单。即使有些金融机构初步搭建了金融集团的雏形,也基本是“一业突出、主辅结合”的模式,集团内核心金融机构对综合经营的掌控力较强,因经营管理过于复杂而失控的概率不大。
(作者为高级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