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焦点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人物
  • B7:产业研究
  • B8:广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7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社保基金“不干预”
    有革命性意义
    防止资产泡沫升级 宏观政策微调宜早
    政策分寸把控得当
    通胀预期消弭有望
    “碳关税”: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国国情下的并购思路
    高盛内鬼盗窃交易代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分寸把控得当通胀预期消弭有望
    2009年07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红漫
      马红漫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央行与银监会对当下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提出了警示。银监会网站日前刊登了纪委书记王华庆的讲话,指出信贷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并认为“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而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则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建议,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微调。

      来自金融监管部门的声音理应引起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自去年12月23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之后,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已有半年多的时间未曾被动用。在此期间,以信贷投放为主的数量型宽松货币政策工具成为主角,市场预计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将达到7万亿元的天量规模。而正是伴随着天量信贷投放,有关货币政策将会逐步微调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在笔者看来,如果说货币政策作用主要在于总量经济指标的话,那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已基本显现,未来该政策将在保持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更加侧重于微调与预调。

      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对总量经济指标优化发挥作用,但同时却无法解决经济运行的结构性问题。对于前者,在各项保增长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各方对能够实现“GDP保八”的目标基本达成共识。而对于后者,侧重于宏观总量的调控政策并无助于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比如中小企业融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意愿提升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破解。两者间的矛盾,恰好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最佳时机:宏观调控总量目标的逐步实现,减轻了货币政策未来强力实施的压力,而经济结构的优化本身又非货币政策所能否发挥效力的所在。以此而言,选择适时适度地微调、预调货币政策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

      汹涌澎湃的信贷资金被投入到市场中,尽管这是实现“保增长”政策目标的必须举措,但同时也酝酿了相当大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风险。目前全球市场普遍对未来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表示担忧,特别在美国大肆滥印钞票的作用下,很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将出现一波明显的物价上涨。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国内自身的流动性不仅没能及时收缩,反而同样出现货币供给泛滥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加重通货膨胀的现实压力,是为宏观经济风险。微观方面,商业银行在鼓励信贷的导向之下,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信贷的审核要求。近期所查处的一些案例表明,特别是在房产行业领域,商业银行放松信贷监管,甚至超越二套房贷款支持违规放贷的问题已较为突出。此外,还有专家推算,信贷资金中有近1.16万亿贷款资金流入了股市。由此,一旦房地产和股市等投资市场剧烈波动,就极有可能蔓延成为全面的信贷金融市场风险,这将构成对中国经济平稳复苏的威胁。

      在物价指数还处于同比负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开始普遍预期通胀产生。如此剧烈的市场变化,不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对此货币政策当有所作为。事实上,以货币政策的适时微调而言,如果能够对政策的分寸把控得当,则非常有可能让通胀预期消弭于襁褓之中。这是可以有相关理论依据为支撑的。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信息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大行其道,其中有关心理预期对现实经济走势的反作用,在理论上基本成熟。按照理性预期的基本观点,一个被公众所共同预测到的经济趋势往往会出现预料之外的变化,或者即便趋势能够依旧,但达不到之前预测的幅度,或者该趋势根本就未有展现。究其原因就在于,一旦经济趋势被准确预期,那么市场就会出现大量对冲行为,由此会遏制预期趋势的运行。就以当下的通胀预期为例,如果货币政策从现在开始就在宽松基调下保持实质性的观望操作,甚至开始适度收缩过剩的流动性,则不仅能减少货币供给过剩的风险,而且还可以逐步逆转市场对通货膨胀暴发的预期,最终有效避免让“通胀预期”变为“通胀恐慌”。

      或许正是基于同样的考虑,7月7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以正回购的形式回笼资金,回笼规模达到1700亿元,并提高了相关回购利率5个基点。这极有可能是调控部门收紧货币政策的试探性操作。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