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信息披露
  • 7:特别报道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产业·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观点·评论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7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特别报道
    持有还是出货 温州炒房团内部分歧加大
    “温州炒房团”缘何成了作秀道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持有还是出货 温州炒房团内部分歧加大
    2009年07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国栋
      6月中旬以来,关于“温州炒房团”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
      持有还是出货,对市场嗅觉敏锐的温州炒房团来说,成了一个难题。

      6月中旬以来,随着中国楼市迅速回暖,多数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价齐升的格局。“温州炒房团”一词又频频见诸报端。一些报道称,随着楼市回暖,一度沉寂的温州炒房团又开始活跃,在深圳、广州、上海、杭州等房地产热点城市频频出手,并导致了一些城市热点板块房价攀升。

      温州本地的房地产市场也十分火爆——最近一阶段,中国拍出地面价最高的5块地皮中,有两块来自温州。号称温州最高价楼盘的绿城鹿城广场最高价已飙至46000元每平方米,温州管辖的县级市瑞安,市中心的房价已达15000-20000元每平方米。

      5月底以来,本报记者先后赶赴上海、深圳、杭州、沈阳、温州、瑞安等城市,调查发现,和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相比,目前温州人的房产投资的确十分活跃。但和2008年前不同的是,目前温州炒房团内部多空分歧十分明显,已有相当一部分炒房客趁着楼市回暖出货。⊙本报记者 朱国栋

      部分投资客选择出货

      “5月以来,我在杭州和上海一共卖掉了4套房子,变现1500万元。”张忠青是温州资深炒房客,行事低调神秘,他从1997年起就活跃在杭州楼市,2001年进入上海市场,经过10多年的倒腾,如果算上物业,他的身价早已过亿。张忠青认为,最近各地媒体关于“温州炒房团重出江湖”的密集报道,有很多炒作成分,“‘温州炒房团卷土重来’其实是个伪命题,温州炒房客从来就没退出过房地产市场,何来‘卷土重来’一说?现在确实有不少温州人在买房,但我身边的资深温州房产投资人,多数是观望甚至出货。现在银根很松,低折扣的按揭很容易办,房价也不错,这不是脱手的好机会么?”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对部分温州炒房团成员的观念影响很大,美国和欧洲楼市的低迷和深圳等城市房价的急速回落,让他们明白房价不可能永远走在上升通道。

      根据记者的观察,从20世纪90年代末温州炒房团开始登上房地产市场舞台以来,做多一直是主要方向。但随着近期楼市迅速回暖,部分城市房价又重回波峰,那些资深温州炒房客的决策开始谨慎起来,相当一部分温州投资客多转空,选择在市场迅速回暖时抛出房产。

      刘斌(化名)是温州某银行支行行长,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刘斌就进入杭州房地产市场,在楼市赚得盆满钵满。但他对2009年3月以来的楼市回暖相当谨慎,“目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有回暖趋势,但这种趋势到底是全面回暖还是短期反弹,还是未知数。如果是全面回暖,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能否回到2006、2007年那样,也是未知数。但现在房价又有重新冲击新高的趋势,这种势头我有些担忧。”

      樊非是温州人,目前已在上海定居,担任一家高技术公司的副总。和许多温州人一样,房产也是他资产配置中最大份额的品种,但他也趁着这次楼市反弹逐渐降低房地产的比例,他的理由是:“无论地产商怎么掩饰和否认,这波房价迅速回暖除了实体经济出现好转迹象外,银行信贷急剧增加也是重要原因。但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银行信贷增量很难维持在2009年上半年的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地产市场能否维持量价齐升有很大问题。”6月中旬,樊非已出售了其在上海的3套房产。

      刘斌和樊非的观点颇有典型意义。记者对20名有6年以上投资经验的温州炒房客作了简单统计,记者发现在短期内空头略占优势。有6人认为房地产市场不能维持目前迅速回升的势头,5人看空长三角、北京、深圳等房价高企的局部市场;4人认为未来市场无法判断、不作预测,有5人还在坚决看多做多。

      值得注意的是,这20名温州炒房客中,有17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中长期看好,只有3人看平或悲观。

      王益平(化名)是温州鹿城的政府官员,他表示公务员收入有限,他最近10年里的资产增值主要靠投资房产,他在2005年趁着楼市回调时,在上海出手买了3套房子。和他一起买的一些人多数已在2007年和今年上半年出货,但他坚持继续持有,“我的房子当时购入价是8000元每平方米,现在已涨到了20000元每平方米,我想上海房价无论怎么调整,都很难跌破我的成本价,所以我还是很放心地拿着。”

      徐国明(化名)也是资深温州炒房客,1996年-2005年,他在杭州城西通过炒房赚了近亿元。2005年6月,徐在一个星期内抛光杭州的所有房产,转战北京、上海,2007年年底至今,他一直在出售这两地的房产,准备把资金投向东北和重庆、成都等城市。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徐国明有自己的理由,“实际上许多房产投资者只关注房产周期因素,考虑地域因素比较少。中国地大物博,区域经济之间发展很不均衡。上海、浙江这样的地方,目前已处于工业化后期、信息化前期,GDP和房价的基数已很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已很难保持较长时间的两位数增长。但东北和中西部部分城市的发展潜力很大,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超越上海、浙江,房产升值空间也较大。”

      徐国明判断,如果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那么这个局部就是长三角的许多城市和深圳、北京、大连这样房价较高的城市,“在长三角,杭州、温州这样的城市,好一点的地块都要超过2万元每平方米,一套好一点的房子总价在300万元以上,这样的房价哪怕是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白领也很难承受。但在珠三角佛山、东莞和中山这样的城市,住宅均价普遍徘徊在5000-7000元,即使在广州,1万多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已能买到不错的房子了。”

      “东莞和佛山的富裕程度不在杭州、温州之下,总体水平很可能是在长三角城市之上,凭什么长三角城市的房价要比这些城市高2-3倍呢?”徐国明认为,珠三角多数城市的房价之所以长期比较平稳,主要是和珠三角楼市曾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较深有关。“1997年到2002年,香港房价普遍下跌了三分之二以上,珠三角楼市也受到很大影响。而长三角城市对金融危机体会不深,所以幻想楼市单边向上的人比较多,房价也比较容易炒上去。”徐国明分析。

      盲目投资恶果显现

      种种迹象表明,温州房价飙升,和大量温州炒房资金以及其他民间资金返乡有关。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家的部分资深温州炒房团成员,通过多年时间完成原始积累后,许多已变成开发商或开发商的股东,这些人用炒房团的手法,和民间金融“结盟”来操作房地产项目。有的甚至通过虚假交易来骗取银行按揭贷款。

      最近,温州一个网络论坛曝出猛料:温州知名房地产企业——温州云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世国被平阳警方拘留。据记者了解,徐世国是温州人,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商,也投资过房产。2003年,他用经商和投资的积累创办了温州云天房地产开发公司。

      6月底,本报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网络论坛上部分内容属实,徐世国的确已被警方控制。而温州云天之所以东窗事发,主要是因为其在项目开发中,为弥补自有资金不足而过度依赖民间借贷,导致资金链崩溃。根据该公司债权人和购房户自发组成的清算小组统计,该公司涉及的债务浮出水面连本带息有20亿元左右,其中部分借贷的利息很高,月利率在3%-6%之间。而清算小组发现,温州云天目前的资产则主要就是两块中标价为6亿多元的土地。

      刘成章(化名)也是温州云天的债权人之一,2008年3月,他借给了徐世国1500万元,约定半年后偿还。但到了2008年9月,徐世国只偿还了500万元,并提出通过向郭出售房产的形式抵债,“当时我觉得房产是不动产,可以作为抵押物,用房产还债应该是划得来的,所以我答应剩余的债务最终以17套房产偿还。”郭成章表示,这17套房产购买前,他曾到平阳县房管局查询,发现这17套房产尚未出售,才放下心来签了合同。“当时徐世国只交代了一句,我给你的房子价格比市场上低一些,你能不能3个月后再卖?”郭成章表示,后来才知道,徐世国之所以对他说这句话,主要是想为自己赢得周旋时间。

      过了一段时间,郭成章将17套房产中的3套挂牌出售,但来购房的人核实后发现,这3套房产均已登记在别人名下。也就是说,温州云天一房多售。

      据债权人透露,温州云天平阳鳌江21世纪商住广场共有300多套房产可供出售,目前已有近200套房屋出现了一房多售情况,本来市值2个多亿的房产项目,却通过一房多售的办法收回资金5亿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300多套房产中,一半以上背后有按揭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在拿不到房子的情况下,部分业主有可能不愿意继续偿还贷款。另外,在温州云天的项目开发中,温州某银行还向该公司发放贷款5000万元。

      另据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债权人透露,该事件涉及的层面已越来越广,已将温州龙湾区一丁姓官员和温州某银行一副行长牵扯其中。

      尽管温州房地产企业出现像云天房开这样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并不多,但部分温州房地产企业和地下金融紧密结合的现象却在蔓延,有的企业为了迅速回笼资金,甚至还通过虚假交易向银行骗取按揭贷款。

      饶明傅(化名)向记者透露,目前温州有些房地产企业通过这样的办法骗取按揭贷款:如某楼盘实际房价是2万元每平方米,但房产商开盘时故意将房价抬到2.5万元每平方米。然后向亲戚、朋友收集一批身份证,将三分之一或一半的楼盘用这些身份证买下,首付20%或30%的钱实际没付,但剩下的钱转成按揭。这样开发商就可以迅速从银行回笼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从左手倒到右手的房子,则可以根据市场状况慢慢出手。

      记者发现,类似的操作手法在温州绝非孤例。在采访过程中,当记者谈及通过虚假交易骗取银行按揭贷款时,一些房产商甚至主动承认,自己在外地开发的楼盘也是这样干的,只需一批身份证就可以了。有房产商表示,有时候自有资本金不够,又正好看中了很好的地块,这样自有资金也可能是通过民间借贷获得,这笔钱的利息成本远比按揭利息高,所以只要房子一开盘,就要想办法把这笔钱通过假按揭的办法套走。

      温州资本开始多元化之路

      “如果是在2004、2005年,温州人除了炒房、炒矿、办实业、做生意和放贷款外,很难找到其他的投资渠道。温州人在2005年之前普遍不愿进入股市,就像温州的上市公司很少一样。”徐国明表示,但2005年到2007年这波大牛市深刻地教育了温州投资者,从那时起,温州资本开始大规模介入股市。

      温州知名本土经济学家马津龙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投资方向的多元化,“温州炒房团”以后可能会成为历史名词。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马津龙的判断有可能成为现实。

      除了股市外,部分温州资本已涉足创业投资等一级市场。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温州成立或以温州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创投企业,至少已有50家以上,其中不乏一些著名创投机构。而进入创投领域的资金可能已有数百亿元之多。

      据了解,深创投和温州资本合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瑞德海基金已于2008年4月份成立,基金规模在1.5亿-2亿元,该基金募集采取有限合伙企业的模式。此外,深创投和中瑞集团合作的一家创投公司正在注册之中。

      在2005年初,马津龙曾对记者表示,温州资本之所以大量用于炒房、炒矿,除了投资意识问题外,主要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还不是很成熟。美国等西方国家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因此这些国家的居民把股市作为最重要的投资渠道。马津龙当时预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温州民间资本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种种迹象表明,马津龙的预言正在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