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特别报告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7 11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书法还有“买办”之说?
    名家书画“印刷成品”造假法之
    “伪造出版物”成品辨识
    细说中国金币发行30周年十大系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名家书画“印刷成品”造假法之“伪造出版物”成品辨识
    2009年07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鼎
      ▲图1
      图2
      ⊙黄鼎

      

      书画“印刷成品”造假法除了上次揭示的人为出版书画伪作之外,还有“伪造出版物”、“谎称出版”和“印刷提醒”诸种手段,此次笔者接着披露造假者为抛售书画赝品而干出的“伪造出版物”勾当谈。

      分析起来,作伪者之所以要专门为某件名家作品而一对一“配制”出“伪造出版物”,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书在普通人的心目中,无论如何仍享有较高的“信任度”,尤其是出版时间较长的,外观看上去似已被许多人翻阅过的旧模样的书,势必就更具有“说服力”,初入收藏圈的人决不会无缘无故将书与有意造假联想到一块;(二)凡“印刷成品”必从正规渠道来操作的,不但周期相对长,出版成本相对也高,而且还冒有被有关管理部门识破阴谋,书被收缴的风险;(三)书籍与书画艺术不属同一门类,喜欢收藏书画的人对书籍的真伪鉴定多数并不在行。

      与“印刷成品”中的人为出版相比,“伪造出版物”更具有制作便利,成本低,风险小的造假优势,且这种事造假者总在是在私底下偷偷摸摸地干,所伪造物也只在欲出卖伪作的关键时候才出示给买家看,因此造售假行为相对隐蔽。“伪造出版物”的具体作法大致有两种。一是找来“对路”的旧书或刊物,将伪作仿照原书页面的样子进行影印,再以“偷梁换柱”方式重新装订原书,表面还像原来的书样;二是杜撰一个“合适”的书名和书号并盗用某正规出版社之名,将批量伪作入编印刷成书。也有的还将成书内外处理成布满折痕与污渍或很残破的旧模样。

      如不久前,笔者收到一本某北方拍卖行的拍品图录,其中有几件上拍的标的画作都分别用红颜色字体注明出版在不同年月号的美术专业刊物《美术》杂志上,拍卖图录上也印出了那些刊物的图版。正好我笔者本人一直有订阅并保存此刊物的习惯,为了验证拍卖行的“诚信度”,笔者就到书橱中去寻找那些被指明具体出版年月的《美术》杂志。最后根本就没有看到能“对号入座”的画作。像图1署名萧淑芳的人物画,图录上白纸黑字注明着“附出版物《美术》2002.6封二”字样,而笔者查阅到的2002年第6期《美术》的封二却是一幅版画(见图2),根本就不是同一幅画,这只能说明拍卖行做为拍品附属物展示于现场的那份《美术》刊物是伪造的!

      目前在书画市场中“伪造出版物”的事发生过不少,不论是那些书和书中的书画伪作其仿真程度都不低。因此特提醒书画鉴藏者在收藏书画时,凡是遇到有人指称暑名某名家的作品曾经被出版,就必先要以职业化的心态当面对着书画作品原作来进行笔墨、造型的逐项审核鉴定,不论当局作品真的出版与否我们都只能基于作品本身来判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