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路演回放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地产投资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广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7 1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财政收入转正
    基础依然不稳
    警惕:楼市飙升或成经济复苏“拦路虎”
    甄别复苏阶段乃各国调控首要前提
    从陈晓为国美引资附加特别规定说起
    如何突破“制度花瓶”困境
    日本机器人也面临“下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何突破“制度花瓶”困境
    2009年07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允峰
      ⊙李允峰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国企领导人不得利用企业上市或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内幕消息为本人或者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违者将受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在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利用内幕消息获得暴利,这在证券市场早已见怪不怪。个别公司的重组甚至会获得影视圈一线明星的重仓介入,内幕消息的传言纷纷扬扬。现在,《规定》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领导不得从事或者违反的事项,并且也规定了一旦发现违反《规定》之后如何将有的严厉惩罚措施。但最关键的是,谁来监督国有企业领导在重组上市公司中的行为?显然,国有企业的职工不行,他们尽管有监督的权力,但没有监督的条件。靠国资委来监管,也不现实,国有企业的领导是行政化的,很多国有企业领导的级别要比国资委工作人员级别还高,况且两者是鱼水关系。而因为对国有企业领导监管的乏力,不能不让人担心,让“不利用内幕消息谋利”的《规定》会不会成为“制度花瓶”?

      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行为就有可能放纵,这从他们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薪酬待遇上就能看出端倪。所以,约束国有企业领导不在上市公司重组中利用内幕消息牟取私利,除了要出台类似《规定》的制度、法律或者管理办法等文件外,还需要能够管理国有企业领导的一种约束力量。

      俗话说,“神仙一放纵,小鬼就作妖,百姓就遭殃”,这话蕴涵了社会应该有约束强权者力量的道理。看古代历史,我们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比如“皇帝不放纵,大臣就不敢太放肆”,“皇太后不放纵,太监也起不了多少事”等等。从古到今,老百姓都要接受章、法、规、律的管理,但对强权者的约束往往有制度,但缺乏执行力量。君不见,在出国者的队伍里,总不乏公款旅游用纳税人的钱胡作非为者?

      要想让“不利用内幕消息谋利”突破“制度花瓶”困境,真正形成对那些拥有权力的国有企业领导强有力的约束,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先是要厘清国有企业领导是高管还是高官的界限,如果把改革措施落实到底,和广州一样取消国有企业领导的行政级别,这将使国企领导不再拥有官员的行政级别和权力,便于国资委、纪委和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况且,这也符合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然后是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增加更多的独立董事,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对企业高层形成制约力,当然,这首先需要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如果独立董事制度也是花瓶制度,那也同样不会有好效果;再有就是来自政府的监管不能悬空,对国有企业领导的监管,国有资产的所有人应该有独立的机构和力量来做这项工作。

      常言道,“徒法不能自行”,制度只有不被悬空,才能形成有效约束国有企业领导强权者的力量。

      (作者系山东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