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路演回放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地产投资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广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2009 7 1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财政收入转正
    基础依然不稳
    警惕:楼市飙升或成经济复苏“拦路虎”
    甄别复苏阶段乃各国调控首要前提
    从陈晓为国美引资附加特别规定说起
    如何突破“制度花瓶”困境
    日本机器人也面临“下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甄别复苏阶段乃各国调控首要前提
    2009年07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志明
      陆志明

      关于全球经济复苏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市场反弹还是反转,可以说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各界争论的焦点。对此,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7月7日在写给八国峰会主办国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信中写道:各国央行和政府的干预行动,看来已使金融市场稳定下来,同时也刺激需求增加,“令环球经济停止坠落”。不过,他仍然认为:2009年仍是危险的一年,最近的收获可能很快出现逆转,2010年的复苏步伐依然不明朗。

      这一番言论主要是针对此前欧盟在上月峰会期间提出的“欧盟经济已经持续复苏,没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措施”言论。虽然欧盟峰会在最后通过的声明中删除了这一内容,但是可以说这代表了相当部分发达国家宏观调控决策者的心态。佐利克的用意在于警示世界各国不要盲目假设“世界经济将要复苏”。

      如果秉持这一心态,那么各国宏观调控者将会放缓后续的救市措施。一旦前面的救援努力被经济衰退能量消耗殚尽,又缺乏必要的后续跟进,那么世界经济极可能在出现较大规模反弹之后再度陷入衰退之中;即便是衰退不会来临,经济复苏的力度也会大打折扣,全球经济将会进入缓慢复苏的进程。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形出现,对急于提升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世界各国来说均为沉重的打击。

      当然,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决策者之所以不愿再持续地推出救市措施,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首先,维持财政收支平衡考虑。从2007年开始的救市行动至今已经持续了两年有余,在此期间基本耗竭了早先的财政盈余,同时也产生了未来需要支付的巨额财政赤字。不仅美国加州财政已经依靠打白条度日,奥巴马政府也被迫削减公共医疗保障等可能会激怒公众选民的必要公共支出。由是观之,放弃持续两年多的救市政策实属无奈之举。

      其次,经济体健康复苏忧虑。无论是从不主张经济干预的自由市场学派,抑或是适度干预的凯恩斯学派,实际上对政府公共干预的态度有一点是极为相似的——干预的根本目的也是重建经济的自我修复机制,在经济能够自行复苏、进入良性循环的正反馈时期,政府是不会去干预的。这主要是为了防范经济过度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信贷过度发放带来的金融市场膨胀,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带来的通胀压力等等。因而为了避免给经济复苏之后带来后遗症,尽早在经济复苏机制重建之后停止干预、甚至采取适度的紧缩政策是正确的选择。

      然而上述分析均是建立在对经济复苏已经初现端倪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经济复苏机制并未扎实确立,那么过快的放弃持续的后续措施,不仅会使以前的救市努力功亏一篑,同时也会造成经济重陷衰退或者复苏进程放缓的困境。这也是为何佐利克急于纠正世界各国领导层心态的首要原因。事实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目前可以确定的,也仅仅是衰退速度放缓,离真正重建经济自我修复机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美国副总统拜登在7月5日播出的美国广播公司(ABC)谈话节目中也公开承认:奥巴马政府对美国经济所陷困境的程度估计不足。

      就当前发达国家的形势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想实现可持续的救市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宏观救市转向着眼微观。最为迫切的是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只有公众就业水平回复正常,消费者信心才能真正得到恢复。在美国这样主要依靠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消费者信心无疑对经济复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任何信心都不可能是无本之木,必须在切实可靠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获得真正的信心。当市场普遍预期失业率还会进一步提升,甚至逼近1982年战后最高点10.8%的时候,不仅潜在消费不足,同时企业也会加剧紧缩预期,信心更无从谈起。美联社最近对美国3100多个县所作的经济压力调查显示:今年5月,美国全国各县的平均“经济压力指数”从前一个月的9.7升至10,而超过11,即为压力过大。

      其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即便是白宫一再抗议,依然不能阻止华尔街受援机构逆势加薪,这一点充分表明了奥巴马政府对目前金融市场监管的乏力。而缺乏有效的监管可能会给经济复苏带来巨大的潜在冲击,如大宗商品市场与股市宽幅震荡会加剧通胀与货币贬值压力,对经济重建良性循环都有巨大的冲击。

      照此看来,现在全球的经济复苏究竟算是到了哪个阶段呢?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