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9 7 1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以“三步走”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由下而上
    调整经济政策着力点
    超主权货币主张折射中国长期战略目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超主权货币主张折射中国长期战略目标
    2009年07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正彦
      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主张,不仅仅一个概念问题,还带有明显的战术动机,其影响力不仅存在,而且也成为非美国政府说事的依据之一。或者说,“超主权货币”观点客观上形成对美元的压力。

      同时,这一主张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战略目的。第一,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可能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是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一个长久战略目标。即使目前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仅具学术含义,但这并不表明不是官方的未来意向;第二,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方向和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角度分析,中国必然也需要积极寻求新的国际上的诉求。

      ⊙潘正彦

      

      在八国集团峰会即将召开的敏感时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公开表示,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并非中国政府的立场,只是学术界讨论。他同时表示:“美元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也是如此,这是现实。”何亚非特别强调,美元是当今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国政府有责任保持美元的稳定。那么,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主张是战术行为还是战略目的?

      我们发现,提出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时机带有很明显的战术行为动机。今年3月23日,“超主权货币”的概念成为一时热议话题。在第二次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上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他特别提出,应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现在,可以考虑充分发挥SDR(特别提款权)的作用。这一观点不仅由于间接对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提出了异议,而且由于提出问题者的特殊地位——世界上美元储备资产最多的国家的央行行长,所以备受国际市场关注。

      更值得思考的是,在此前的3月中旬美国开始启动财政资金大幅购买国债,直接对美元形成新的压力和争议。虽然“超主权货币”没有成为G20伦敦峰会的议题,但其影响力不仅存在,而且成为非美国政府说事的依据之一。或者说,“超主权货币”观点客观上形成了对美元的压力。

      这一次中国方面重提“超主权货币”问题应该令市场人士意外。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意大利举行的八国集团系列首脑会议前夕表示,创立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只是学术界的讨论,不是中国政府的立场。他还特别提到了中国对“美元”的立场。此番言论意味深长值得深思。这次对创立超主权货币问题“学术化”再次反映其战术动机。

      首先,欧美对创立超主权货币问题的态度和反映明显保留。在中国央行行长最初提出“超主权货币”看法后不久,欧盟贸易委员会秘书长David O'Sullivan在会见中国记者赴欧盟代表团时表示:有关人士在G20之前提出建立超越主权货币的主张有些仓促,目前我们只能维持现状。他特别强调,美元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优点。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创立新的全球货币形式以取代美元的建议表示怀疑。他并不认为有必要设立一种新的全球货币。同时,他也强调,全球投资者将购入美元视为安全投资,而美国经济则更为稳健。因此,对创立超主权货币问题显然没有在更广泛的世界大国中达成共识,作为学术界来讨论是合适的。

      其次,中国副外长提到的对“美元”的态度更加应该引起市场的关注。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目前购买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和持有美元资产最多的国家,明确表示“美元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也是如此,这是现实。”显然反映了对美元的支持态度——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是如此。笔者不久前在本栏目曾提出“从各国外汇储备结构和当前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考察,对美元的态度还是存在达到‘共识’的可能性的”。实际上,日本当初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美元指数的变化动向一直令世界格外关注。美元指数的过度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世界金融的稳定是十分的不利的。美元指数在可控的范围内波动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所愿意看到的——中国也应该如此。因此,中国副外长对创立超主权货币的“学术化”和对“美元”的立场的时机十分令人关注。

      但是,如果我们把创立超主权货币动机仅仅理解为战术行为显然是不够的,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所体现的战略动机似乎更应该引起关注。

      第一,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可能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是包括中国在内一些国家的长久战略目标。即使目前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仅有学术含义,但并不表明不是官方未来的意向。在最近一期中国人民银行发表的金融稳定报告(6月26日)中明确提到“需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际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其潜台词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方向和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角度,中国必然也需要积极寻求新的国际上的诉求。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未来方向看,国际货币多元化、包括可能有新的国际货币甚至超主权国际货币是趋势。虽然美元的主导地位在近期不会很快削弱,但国际货币多元化的趋势是存在的。甚至经过十多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中国显然不会对这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不问不闻。虽然目前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可操作性不强,短期内成行可能性很小,围绕超主权储备货币更多将是概念层面上的讨论。但是,在SDR基础上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或者改善SDR的结构等还是有很大的探索余地。此外,国际上仍然有对建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响应值得关注。例如,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近期表示,中国方面提出探讨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一些国家(如俄国等)对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热情必须得到重视。

      因此,创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主张不仅仅概念问题,还有明显的战术动机,更有实实在在的战略目的。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