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强
所有迹象表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其重心逐渐向中国倾斜,而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其中的关键力量。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使中国分享国际铸币税,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而且可以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和对外投资条件,可以扩展中资金融机构的成长空间,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当然,人民币国际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战略,而是一个更长远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它将是中国施展国际影响力,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能力的象征。
一、目前人民币仅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
早在十年前,中国就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是,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与货币国际化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再加上中国没有全面开放资本项目,外国投资者不得直接投资中国资本市场,以及中国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奉行“韬光养晦”策略,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比较缓慢。
近年来,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流通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边贸支付结算。在东南亚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了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的硬通货;在西南边境地区,人民币已有“小美元”之誉。目前,在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韩国等其他周边经济体,人民币也被用作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通过旅游、劳务输出等渠道,人民币现钞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的货币兑换市场,人民币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流量和存量。在我国港澳地区,人民币的可接受度更高,流通领域也非常广。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俄罗斯、越南、蒙古等8个周边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签订了边贸本币结算协定,明确了双方商业银行可以相互开立代理账户实行本币结算,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数千亿元人民币规模的贸易结算量。2008年,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结算量已经达到了230亿元,基本上实现了准周边化。目前,东盟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为50%。
此外,离岸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已在香港设立。自2007年6月开始,内地有多家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2008年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明显提速。一是中国已经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六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 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二是2008 年12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三是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四是国务院已经确认人民币跨境结算将在香港展开试点,3月底已经出台了珠三角与香港地区之间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制度。4月8日推出了第一批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结算城市,包括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城市。
当然,也必须承认,由于目前由国际贸易引起的人民币流通量占国境内货币供应量和中国内地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仍然较低,而且,非周边的其他亚洲经济体及欧美等地基本没有利用人民币结算(旅游人民币兑换、支付除外),所以,目前人民币仅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
二、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
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当是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三步走”的战略。基于上面的分析,人民币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周边化。关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可在东盟10+1 的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通过固定各自的汇率,对外联合浮动,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强势的人民币替代其他的货币或以人民币为主导,创造单一货币,实现货币统一。其次,可以在东盟10+1 的基础上拓展到东盟10+3,联合日韩。届时,人民币将真正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货币,如同欧元对于欧洲、美元对于美洲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欧洲,亚洲国家的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差异更大,相互之间在历史、文化、宗教与政治问题上存在若干冲突,要在货币金融方面形成统一和集体行动更加困难,尤其是中国与日本的领导权之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人民币的国际化方面,中国与拉美、非洲有着很好的政治友谊和经贸往来基础,经济的互补性也很强,这是未来的重点。但是,这些地区的问题也比较多,除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性问题外,主要是经济运行的质量不高,缺乏可持续性,现阶段只能通过石油、矿产与中国进行货币互换。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主要策略就是改善贸易条件,扩大人民币活动半径。要加快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步伐,尽最大所能扩大人民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货币互换,从6个扩大到10个,再扩展到20个,等等。其次是扩大周边贸易,延伸投资和贸易活动空间,无论是非洲、拉美还是其他地区,只要能够使用人民币进行贷款、援助,只要能够进行人民币互换,就要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去推动。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近期,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是由于本次全球危机使得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受到重创,凸显了中国和人民币的强大。基于历史经验,笔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不取决于我国政府的主观意愿和自我努力。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我们能否正视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体制和结构问题,能否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不断增强创造条件。
其次,取决于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在长期的博弈中能否取胜。前已述及,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决定的,它是大国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英镑如此,美元亦然。而且,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它的使用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和惯性。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改变国际居民目前使用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的习惯。显然,这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第三,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必然会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导致铸币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分配。显然,既有国际货币发行国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它们会采取种种措施阻碍其他国际货币的形成。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如果以美元的国际化程度为100,则欧元的国际化程度为39.4,日元的国际化程度为28.2,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为2。由此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国际经验表明,任何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都不是一个简单顺利的过程,期间都会伴随一些复杂的经济、金融乃至政治问题。人民币在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同样会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人民币汇率、利率双双升值和频繁波动的压力将增大;二是货币市场利率将会不断上升;三是外贸出口会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增长;四是我国的货币乘数有可能降低,货币供应量受到影响;五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逐渐减弱;六是控制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效果将受到影响,对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债管理的难度会增加;七是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八是地缘政治关系有可能恶化,等等。
综观货币强权兴起的历史,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事实,其中比较显著的一点便是它们无不经历了从生产大国走向贸易大国,再成长为金融大国,进而树立本国货币强势地位的过程。惟有拥有生产率优势,才可能在贸易中居于强势地位,也惟有拥有大量的贸易盈余,才能打造强健的货币。因此,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参与程度。作为一个制度和经济结构均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乃是迅速提升自己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真正靠科技驱动的高生产效率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贸易优势,进而奠定自身从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成长为资本大国和金融大国的基础。此外,外贸需要在以下方面积极努力:
一是尽快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目前,人民币仅仅在经常项目下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没有实现,这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之一。
二是加快金融市场建设,要有能力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能够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
三是完善和健全汇率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要从单一的美元变成参考一篮子货币。此外,要适当控制国际储备水平和经常项目的剩余,要增加黄金、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四是建立藏汇于民的金融生态环境。目前实行的结售汇制度,有利于保证汇率的稳定,但政府承担的成本过大。为此,有必要为企业和个人创造自由汇兑的制度环境,实现藏汇于民;
五是加强文化等软实力建设。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尤其是成为储备货币,除了经济政治因素外,主要是文化因素,被认同的价值观、国际化的人才和被普遍认同的政府信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六是要尽量减少人民币跨境流动给我国带来的地缘政治关系恶化。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招商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