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2009 7 1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市场现在为啥不怕限售股了呢?
    下半年挑战:密切关注资产价格泡沫
    民营经济不振 回升基础难稳
    别拿信贷资金流向对股市说事
    美金融监管当局进退维谷
    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营经济不振 回升基础难稳
    2009年07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勇
      王 勇

      在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激活民营经济是打牢经济回升基础的治本之策。

      可以说,民营经济已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众多部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77.5:22.5调整为2007年的47.6:52.4。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特色园区建设,带动了全国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升级。

      不过,当前民营经济及其投资萎靡不振。尤其去年以来,年民营经济投资增长8%,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个百分点,相应拉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由2007年的4.1个百分点降为3.8个百分点,贡献率由2007年的47%降为27%。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民营经济投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慢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今年1至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23055亿元,增长40.6%;但是与民营投资关系密切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只完成10165亿元,增长6.8%。而且,民营经济不活跃的局面尤以江浙等发达地区为甚。

      究其原因,恐怕大致有如下方面:首先,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未来不可预期性仍较大等,这些都影响了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的积极性,民间资本在看不准的情况下就只好捂紧“钱袋子”,减少投资,以观望为主。其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还不太平衡,进入的经营领域比较单一且受资本、技术等要素限制和市场壁垒、政策壁垒的限制较多。如民营经济仍然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及传统的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业、餐饮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邮电通信、公共设施服务等大部分尚处于垄断半垄断状态,民营经济在一些领域的成长空间还受到一定的抑制。再次,尽管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问题,但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近7.4万亿元,但真正落实到民营经济上的贷款份额不足10%。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往往一味强调“没有好项目”而回避风险。另外,从成本、风险和效率的角度出发,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服务定位,大金融机构主要为大企业服务,而目前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所以,下半年应多策并举积极支持民营经济。

      首先,积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并且,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基本思路应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继续清理现有收费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收费,推进税费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逐步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的政府收入分配体系。

      其次,把握好货币信贷政策的着力点。要组合运用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率、贴现率以及利率等政策工具,坚持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的有效配合,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结构性调节,为经济复苏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可将信贷政策进行适度倾斜。下半年,建议银行在制定信贷投向政策时,可以划分一定比例的贷款份额专门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以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对重点民企的自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升级转型进行扶持,支持它们扩大再生产,从而带动消费,刺激经济,拉动内需。

      再次,从政策法规上激发民营经济的意愿,适时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区域性振兴政策和规划应当及时制定并实施,如同海西经济振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一样,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以决定、条例等形式,公开废除一切限制、阻碍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制订一整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允许民营经济自主地进入各个投资领域,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当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的“鼓励民营经济的产业指导目录”就是很好的开端。这份目录将可能涉及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以及其他一些垄断行业。可以说,这是管理层未雨绸缪,支持民营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希望能够尽早批准实施。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