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7:专 版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7 1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5版:艺术财经·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5版:艺术财经·焦点
    艺术基金会VS艺术基金 历史的机会还是误会?
    赖香伶:
    艺术基金会的台湾经验
    危机让艺术基金更易建仓
    机构入场是未来趋势
    正是基金买入好时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艺术基金会VS艺术基金 历史的机会还是误会?
    2009年07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的展览《赤裸人》上杨俊的作品
      Scott Marr 《Air》
      王沂东《美丽乡村》
      台北当代艺术馆
      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前身是一所小学
      台湾近20年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艺术基金会的历史。与此相反,中国大陆本土艺术市场第一轮次从2003年下半年爆发,到这两年民间美术馆博物馆大量涌现,却是艺术基金方兴未艾的另一番图像。艺术基金会与艺术基金,一字之差,可谓南辕北辙。

      ⊙本报记者 邱家和

      

      基金会的收入组成

      在台湾与基金会有20年不解之缘的赖香伶女士指出: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有这样几块:

      最重要的一块是基金孳息:按台湾的规定,全台湾的基金会其基金要达到3000万元(新台币,下同)以上,而地方性的基金会其基金则只需200万元到300万元。按规定,作为基金会的母金,这些基金不能用于投资。近年来由于银行利息过低,又规定其中有若干部分可以拿出来做投资,但要遵守两点:一是严格按照安全的比例投资;二是投资所得一定要回报基金会。

      其次是捐赠:来自基金会董事单位的内部捐赠或来自基金会外部的捐赠;再次是募款:特指就特定的项目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募款活动。还有一块是商业所得。基金会也可以从事一些商业活动,如售卖门票、展览纪念品等。不过,政府对此要课税,而且税后盈利也要回报基金会。这一块政府管理特别严,会检查是否按时报税。

      

      基金会不参与艺术品运作

      她还指出,台湾的基金会直接用本金参与艺术品运作的几乎没有,与艺术品投资无关。虽然有相当多的基金会收藏艺术品,也有的基金会的发起企业的老板有个人收藏,所以,在拍卖场上出现过类似“国巨基金会藏品拍卖专场”的现象,不过据她观察,其中出现的艺术品,既有基金会本身的典藏,也有的是发起企业老板的个人收藏。但这些艺术品的公开拍卖或者私下转让,往往是因为基金会的财务需要,而不是艺术品本身的获利需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基金会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尽管基金会的运作也要遵循商业规律,要有投入,要支付各种人工、场地、材料成本,但建立基金会的出发点,却不是为了商业利润,而是为了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企业文化。不仅如此,对于艺术基金会,还有严格的外部监管,保证其不得从事营利性的商业活动,不得把收益当作利润回报出资方。

      

      艺术基金会还是艺术基金?

      相形之下,近年来在中国艺术市场迅速崛起的同时,伴生的却是大量以艺术品投资为目的的营利性的艺术基金。这些基金也参与展览,但常常是为了购买艺术品;这些基金似乎也在收藏,不过都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在特定的时段高价变现;因为这些基金都是为了出资方的投资利润。艺术市场井喷式的爆发带来了财富效应和投资神话,引发了艺术基金的大量涌现,把中国艺术品市场当作千载一遇的发财机会。

      客观地看,艺术基金也一定程度带来了正面的市场效应:出资方往往寻找专家操盘,艺术品的购买也呈现了一定的规模。不过,艺术品市场的巨幅波动,也暴露了艺术基金自身面临的风险,暴露了艺术基金给市场本身带来的价格波动放大的风险。中国当前的艺术环境,最需要的也许是各类以非营利为目的的艺术基金会,但是,实际出现的却是大量打算来大捞一把的艺术基金,这是不是历史的误会?

      也许我们要说,少一些投资性的艺术基金,多一些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艺术基金会,让宝贵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支持艺术创作、评论、研究中去,去支持艺术创意的推广应用,那些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所最迫切需要的,也是需要对艺术创意产业有兴趣的企业认真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