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7:专 版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7 1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3版:艺术财经·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3版:艺术财经·市场
    李山《阅读》(十联画)刷新拍卖纪录
    孙佩韶:这是里程碑式作品
    先放量 后暴涨
    张平杰:《阅读》是生物艺术
    我在思考生命存在的本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张平杰:《阅读》是生物艺术
    2009年07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长住纽约与上海的知名批评家、策展人张平杰,把李山从1998年起开始的“阅读”系列,看作全新的生物艺术。

      生物世纪的生物艺术

      他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其表现就是基于细胞融合现象的生物克隆、转基因、基因合成生物等,已经取得实用性的进展。与此同时,生物艺术也有了成功的范例,如美国艺术家爱德华.卡茨(Eduardo Kac)利用转基因技术,2000年2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培育出了绿色荧光兔“阿尔巴”(Alba),而后又培育出荧光植物、荧光鱼与荧光鼠。

      他认为,上海艺术家李山,1998年在纽约做的蝴蝶与鱼的《阅读》也是一件生物作品,只是由于生物实验室条件的限制,艺术家才注重做电脑合成和平面作品。虽然这些都不是成活的作品,但是其生物艺术语言的独特样式,却开启了平面艺术的先河。他断言,从时间上来说,李山是中国艺术家中最早开始思考基因、生物变异对于艺术关系的艺术家。

      威尼斯双年展获变革基因

      他认为,1993年李山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看到了美国青年艺术家马索·巴尼(Matthew Barne)的半人半兽的作品《Loughton Candidate》,使他获取了一个视觉变革的基因。由于当时中国政治波普艺术正如日中天,而李山作为政治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却认识到其局限性,实属难能可贵。

      他指出,李山在1996到1997年花了大量时间阅读对基因变异与生物合成现象的文献,同时,逐步完成一个观念到思维生物艺术的转移。1998年在纽约完成《阅读》以后,他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新的生物能够取代现有的、陈旧的动物、植物、菌类及人类,得取决于人类本身。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意愿,……期望人类从现有的生物地位上移动一下,接受一点生命等价及生物大同的思想。”他认为,这是李山生物作品的理论基础。

      他还指出,李山的生物艺术作品大约分这几个阶段:一、生物+非生物:即用动物皮毛来包汽车或飞机等能发动的无机物;二、昆虫+哺乳动物:即把物种两级的生物基因相融合;三、用人或自身+昆虫等小生物:即把人与其他生物相融合。

      他认为,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后的《阅读》系列,明确了人的位置与其他生物位置的同等性。李山作品的意义正是在于打破人类对生物界的沙文主义态度,用艺术样式去接纳生物界幼小的生命。这有利于人类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与其他生物地依存关系。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他的作品几乎不再与过去或当下的人文历史挂钩,表现的是我们经验之外的生命样式;它直接受之于前沿科学的影响,它是前沿科学的艺术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