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本周日姗姗来迟的上海朵云轩春季艺术品大拍落槌,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春季拍卖尘埃落定。这次春拍可谓最具戏剧性的拍卖季节:在经济危机的萧瑟寒风中冷清开场,在书画市场活跃、拍卖天价迭出的人气涌动中走向高潮,在一致看好下半年秋拍的预期中落幕。该怎么看这次春拍的结果?
无疑,今年春拍出现的这许多现象令人深思,比如中国当代艺术家李山的作品《阅读》十联画,就在上海泓盛的春拍会上拍出了2352万元的天价。只要仔细看一下今年春拍各大公司的拍卖数据,我们就不难发现,今年春拍虽然热闹,但从整体看却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在中国书画、瓷器杂件与油画雕塑这三大板块中,只是书画板块一枝独秀。而且他板块形势却并不乐观。尤其是油画雕塑板块,其中的主流拍品当代艺术,在此次春拍中尚未形成止跌回稳的态势。因此,李山的作品创出天价,可谓逆势上扬。我们不妨称之为“李山现象”,值得认真分析。本期的“热点”专版,针对的就是这个“李山现象”。我们还将陆续推出类似的专题报道,继续讨论形形色色的“李山现象”,讨论如何看待春拍结果。
在本期“热点”专版中,无论是艺术家的自白,还是批评家的评论、拍卖行专家的访谈以及记者的观察,都对“李山现象”给出了各自的看法。这些看法能不能解释“李山现象”?读者自会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过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李山现象”提示我们,在考察艺术家时必须三管齐下:一要考察艺术家的作品;二要考察其作品的拍卖纪录,三要考察一下其参展纪录。
单就后面的两种纪录而言,以李山为例,这两种纪录是有因果关系的:李山的展览纪录表明,他早在80年代就成为积极投身“85新潮”运动的一员骁将,从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到1994年圣保罗双年展,又参加了一系列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海内外大展。正是因为这些参展纪录,李山的作品才早早地出现在1997年的中国早期拍卖市场上,留下了12年的拍卖纪录。考虑到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情况,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其作品的拍卖纪录甚至还没有其参展纪录更重要:毕竟,当前的中国艺术市场上,还存在个别的假拍现象,拍卖纪录往往需要细加甄别。如果可以和参展纪录相对照,那就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