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观点·评论
  • 6:圆桌
  • 7:上市公司
  • 8:产业·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专版
  • A4:时事
  • A5:股民学校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焦点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私募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研究
  • B16:基金·对话
  •  
      2009 7 2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1版:理财
    谨防成功补缺后发生“空间迷失”
    周边大涨存反复
    A股补缺决心大
    三个信号预警:冲刺或导致较大幅度调整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离不开“资产泡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离不开“资产泡沫”
    2009年07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金岩石
      ⊙金岩石

      

      我说泡沫是财富,许多人将信将疑,再说股市楼市在多数时间内有泡沫,信者居多。不同意者可试着论证一下中国股市楼市何时没有泡沫?不需要再讨论了,我们在多数时间内生活在资产泡沫中,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财富大部分是泡沫化的资产。所以在课堂讲解新财富理论时,我总是用这句话来收尾:“现代人,要习惯于在通货膨胀中生活,与资产泡沫共同成长”。

      资产泡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再深究进一步,就要探讨资产泡沫的经济功能了。战后世界经济中成长最快的新兴产业是政府主导的通货膨胀制造业和金融主导的资产泡沫制造业。这两大新兴产业的崛起使新财富滚滚而来,也给我们带来了金融危机。在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动的推动下,构成为资产泡沫主体的交易价值不断膨胀,又不断“蒸发”,这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自我调节机制之一。金融海啸袭来,超级富豪的财富急剧缩水,这是低收入群体感受不到的危机。反之在经济繁荣阶段,资产泡沫膨胀,投资创业的传奇不绝于耳,这也是低收入群体不会参与的游戏。

      资产泡沫的膨胀与蒸发是经济周期的晴雨表。若把高收入群体持有财富的成本纳入考察,亿万豪宅与普通住房的使用价值功能相差不多,但两个群体所承担的生活成本却大不相同。于是我们看到,豪宅生活要支付较高的税负和较高的利息,还有其他关联成本,这就是资产泡沫的财富再分配机制。上海紫园三期的豪华别墅据说要开价8亿,当时我也吓一跳,转念一想也合理,不免称赞紫园的经营模式。因为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紫园开价2亿还是8亿有差别吗?既然是富人的游戏,看戏的何不就此看个痛快。再者说,任何“天价”消费品都有相对“地价”,于是乎,有人唱“天价”歌剧才有人等“地价”门票。浦东陆家嘴的汤臣一品就是这样一出好戏:开盘时每平米11-14万的价格令人瞠目结舌,年初跳水价5-6万也乏人问津;房东转营高价出租后很快就租掉三分之一,楼价迅速回升到每平米12万左右的高点,让那些在每平米9万以下买汤臣一品的人也享受了资产泡沫的快乐。如果没有11-14万的高价挺几年,也许至今也不会有9万的成交价。既然我们承认贫富差别又痛恨贫富悬殊,那是否就应该承认有富人专属的市场游戏呢?换一个说法:富人睡一晚要花一百多万,穷人睡一晚只花几块钱,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不就在睡梦中扯平一些了吗!可惜总有些“学者”良心不安,非要把豪宅价格唱到“地价”之下,这其实是帮着富人穷吆喝,与市场经济论短长。

      从豪宅价格再延伸到各种奢侈消费品,价格泡沫其实无处不在。从通货膨胀的角度看,价格泡沫是对超额货币的分流。在经济学假设的市场空间内,MV=PY,即货币流通量乘以流通速度等于商品价格乘以实际产出。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超额发行的货币如果只有实际产出一个流向,中国目前高于25%的货币增长速度必然导致恶性通胀。我们可以画一张图:一个供水口——政府以25%以上的流速注入流动性;三个出水口——一般消费品(以消费物价指数一篮子商品计算),奢侈消费品和股市楼市等投资品。超额货币的三分之一流向一般消费品,三分之二流向奢侈品和股市楼市,再把8%的经济增长代表实际产出增长,中国经济还会有通货膨胀吗?感谢资产泡沫吧,它不仅是经济周期的晴雨表和财富分配的调节器,还是通货膨胀的消化剂。

      把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视为两大新兴产业的理论还没有被主流学术界所接受。但在G-20会议上,20国首脑聚会一堂讨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他们罔顾学者专家的主流观点,迅速达成了举债刺激经济的方案,简言之:发票票!就此形成了G-20国家政府的一致行动,并立刻获得了金融市场的积极回应:吹泡泡!于是就有了两大新兴产业的相互呼应。随着各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启动,经济复苏的“绿芽”在政府发票票“注水”的浇灌下破土而出。

      用“发票票”和“吹泡泡”来刺激经济,可以解读为资产泡沫的宏观调节机制。这在理论上不够严谨,我只是在用普通人都能明白的语言,来解读聪明人不愿意听懂的道理。金融海啸的源头就是经济的“虚实失衡”,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确就是酿成危机的罪魁祸首。解铃还需系铃人,化解危机的解药只能出自于这两大产业:政府的“发票票”,会使居高不下的负债相对贬值;金融的“吹泡泡”,会使突然蒸发的财富相对升值。由于突发性的虚实失衡有望恢复平衡,所以全球经济迅速企稳反弹,使金融危机呼啸而去,传说中的海啸“第二波”也渐行渐远。

      面对当前中国股市楼市的虚拟繁荣,有人痛心疾首抱怨中国市场经济“不务正业”,再度上书呼吁政府“挤泡沫”。在我看来,一个日本式的超级泡沫的确正在股市楼市中酝酿,这种超级泡沫在理论上应该定义为“非理性繁荣”。需要明确的是:资产泡沫形态的虚拟财富是真实的,因为它发源于实体经济的超常增长,而后脱离实体经济的约束在信息流动的“反馈环”中自我膨胀,直到参与者都发现资产泡沫膨胀过度时,才会有某个偶发事件导致泡沫破灭。所以,政府的宏观政策应以资产泡沫生成和破灭的内在机制为基础,在适度通胀的目标下适度调控资产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