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宏观经济走势的争论不断增多,金融运行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也引起关注,其中上半年存款结构变化就值得认真思考。
首先,近年来企业人民币存款的增长波动性较大。就今年前5个月来看,企业存款的增幅和增速都是历史罕见的。企业存款上升意味着企业现金流充裕了,应该说是好事,但上半年这种“非常”变化,却也使人担心其背后潜在的风险。
一则,大量新增信贷转化为企业存款,确实标志着部分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中,也就谈不上实现货币乘数的扩张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货币政策效果。二则,这意味着大部分企业对当前经济运行的判断并不乐观,除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之外,还缺乏有效的实业投资机会,所以企业可能在“持币观望”。这样,未来当经济形势出现趋势性转好,这些企业存款形成的“购买力”将一拥而上,可能将来会再次助推中国陷入通胀陷阱。三则,进一步推动了大企业与小企业的“两极分化”。许多调研表明,企业存款增加的“蛋糕”更多被大企业所获得,因为商业银行为了上规模、抢市场,基本把眼光只放到大企业和政府项目身上,可能对小企业融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加剧了众多小企业面临的金融困境。四则,上半年企业存款超常增长的背后,也不能完全否认有变相“热钱”的影子,因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迅速回暖,已吸引了全球资本的视线。
其次,去年下半年以来财政存款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在今年3月达到阶段低点后,财政存款在其后几个月便恢复了正常增速,甚至5月环比增幅达24%。除了地方政府发债,以及工业增加值上升带来的税收增长,在面临“结构性减税”与扩大公共支出的双重压力下,或许也存在财政部门竭力“开源”的动因,但无论怎样,这也事实上削弱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另外,从央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项目,也可看到国库资金余额从4月以来迅速增加。除了上述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可行的公共投资建设项目逐渐都已上马,短期内难以寻找新项目。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机关团体存款。自从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机关团体存款月余额一般都小于财政存款,而今年前5个月则连续出现前者大于后者的状况。这一方面使我们担心有一定数额的财政拨款滞留在各级政府的分管部门,并未及时有效地投入到建设项目中,甚至可能出现某些“隐性”挪用行为,从而降低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面临巨大资金缺口压力之下,各职能部门可能会更多求助于预算外收入的支撑,甚至引起各种“真假”乱收费的抬头。
还有,居民储蓄存款在5月和6月同比增幅下降。一般而言,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影响储蓄率的因素包括:通胀率以及通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等。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2008年和2007年该数值则分别为14.5%、17.2%,可见居民储蓄存款增幅下降制约了储蓄存款增幅扩大。另外,近期股市和楼市的回暖也促成了储蓄分流。特别需注意的是,短期内资产价格上升难以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其对储蓄的分流客观上可能制约消费增长。因此,认为近期消费增长亦促使储蓄存款增速下降,就显得有些勉强。而且从数据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前两年则分别为21.6%、16.8%,消费增长乏力比较明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存款和其他存款这两个项目,其中,农业存款主要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的存款。我们看到,6月的农业存款同比增长29%,比1月增长25%,而6月农业贷款同比增长19%,比1月增长15%。一方面,农业存款的迅速增长,也是对农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增加的派生结果,另一方面,农业存款增幅和增速远大于农业贷款,说明农业投资更加缺乏有效项目,市场基础设施环境还有待完善。再就是其他存款余额上半年大幅增加,远高于以前年份,除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增加的因素,更应归因于今年票据融资业务膨胀导致的票据保证金存款增加,甚至有些地方年初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存款占其他存款的比重接近50%。这里要担心的是,可能存在票据“空转”而导致保证金存款虚增,并伴随银行资金变相进入资本市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