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股指在周二出现了“日蚀”50点的调整,但市场果真如自然界的“日食”一样,在经历了短暂的黑暗之后于周三拨云见日,不仅一举收复了周二的失地还再度双双创出了本轮行情的新高。周四两市股指再接再厉,沪市终于继深市之后补掉了去年6月份形成的百余点向下跳空缺口,又一个技术压力成功化解。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市场在3000点之上仍能表现得如此强势、屡现逼空行情,我们认为只有流动性过剩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资金推动股市飙升
推动一轮行情的因素除了业绩、题材和政策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资金,即所谓的流动性。刚刚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增长7.9%,全年“保八”基本上可以确认无虞,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了10.7%的同比增长,说明实体经济确实在回暖。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外需仍没有明显的好转,33.5%的投资增长是经济回暖的主要动力,发电量直到6月中旬才出现了8个月以来的首次正增长,6月CPI还创出了十年新低。正如官方的表述:国民经济企稳向好,回暖的基础尚不牢固,不能轻言金融危机已经见底。但就是这样刚刚多云转晴的经济形势,其“晴雨表”——股市反映的却是艳阳高照、烈日炎炎,经济回暖表现在股市上已经是全面复苏的繁荣景象。截至目前,已经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40%,市场静态市盈率超过32倍,局部泡沫已经显现,所以估值并非市场上涨的动力。事实上,在下游需求没能有效恢复之前,企业投资就不会得到理想的回报,进出自如的股市和楼市就成了资金的蓄水池。在上半年众多宏观数据中,国内信贷增加额高达创纪录的7.36万亿显得最为刺眼。如此巨额的货币投放在推动GDP大幅反弹的同时,也造就了上半年股市和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几个月来市场巨额的成交量不仅推动股指持续走高,就连原来人们最为担心的大小非减持和新股发行都被新增资金顺利消化。近日权威部分的调查显示,流入股市的贷款超过1万亿,可见,过剩的流动性是推动行情飙升的主要力量。
流动性左右后市方向
流动性的极度泛滥加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将资金投入到股票、房地产、资源等“可能”会“保值和增值”的资产载体之上,或许可以弥补货币贬值的损失,这是股市以及房地产、有色金属等资源类股票大涨的主要原因,而股市、楼市的上涨又反过来吸引着更多的资金参与进来。正是在这样的死循环中,流动性过剩和股市上行相依为命并形成趋势。而在资金推动的行情中,谈估值意义不大,技术测市也显得过于苍白,场内资金最感兴趣的是如何继续推高股价,场外资金最看重的是谁还没涨。所以,当沽值洼地被资金填平甚至形成了山峰之后,原来的平地甚至高地也就成了新资金眼中的洼地。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累计涨幅相对滞后的板块,就成了新增资金的攻击点,因此补涨行情就表现出极强的短线爆发力,近期铝、化工等板块的突然崛起就属此类,而电力、造纸、农业、商业零售等板块或许将成为资金追逐的下一个目标。总之,当资金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之后,市场先生的无形之手、政策调控的有形之手都敌不过流动性泛滥这个有力推手。
资金供求已现微妙变化
然而,资产泡沫吹得过大,其潜在风险也在同步增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尚未结束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有目共睹。新股发行暂停10个月之后,IPO终于试探着重启,管理层的意图是通过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缩小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抑制投机炒作行为。然而事与愿违,本以“市场化”发行的价格,在上市当日就遭到了一倍以上的爆炒;近日,权证板块突然启动,个别一文不值的“符号”一天内竟然出现超过20%的升幅。这些近乎疯狂的举动这都是流动性过剩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层已经对此做出了反应,央行通过正回购收回部分流动性;银监会重审二套房贷政策并要求银行提高拨备至150%;IPO重启后近日有所加速;多个部门分别提示市场风险等等,政策面的微妙变化或许是对流动性过分宽松进行修正和微调的开始。毕竟,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沪深两市累计涨幅均已超过100%,这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消除的前提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但如果股市过分地透支未来,其集聚起来的风险也不容小视。当然,在流动性过剩状况没有出现方向性改变之前,投资者仍可以沿着市场的趋势谨慎做多。
剩宴有时也很丰盛,最后一道菜或许更加诱人,但我们在尽情享用美味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记不要因过于贪吃而成为最后的买单者。